托管学校-白云民中


在贵州平塘的群山之中,“中国天眼”凝望宇宙;在贵阳白云的校园之内,一群青少年的科学火种正在点燃。4月16日,一场特殊的“星空对话”在白云民族中学上演——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张承民研究员携中国天眼(FAST)的科技长征故事走进校园,用科学家的坚守与智慧,为乡村学子打开了一扇通向宇宙的窗。

当“中国天眼”遇见民族中学
“1994年项目启动时,我们只是想寻找望远镜阵列的选址,但命运的齿轮转动了30年,遭遇了各种困难,解决了各种问题后,最终在贵州深山里诞生了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张承民研究员的讲述,将师生们带回那段披荆斩棘的岁月。从选址踏遍三百余个洼地的执着,到攻克超高应力钢缆技术的突破,当屏幕上出现南仁东先生生前嘱托以及对贵州人民的寄语时,报告厅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一场报告里的课程改革样板
这场50分钟的报告,创造了白云民中课堂的三个“前所未有”:
专注度:100余名学生全程无走动、少私语,笔记的沙沙声与不时的惊叹声交织
提问力:“喀斯特地貌如何保护天眼?”“喀斯特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未来10年会出现比FAST大更的望远镜吗?”各个问题从地质特点至天文技术,无一不反映着孩子们的好奇心。
课后-余温:散场后学生簇拥着张研究员索要签名,称要“珍藏这份科学信仰”。






科学家眼中的课改曙光
作为南仁东先生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张承民研究员对教育改革的洞察同样深刻,在得知春禾的愿景和学校在通过春禾项目推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思维、尝试破除"唯分数论"评价体系时,他给予了高度的赞同与评价,他说改革势在必行:"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在遵义,中国天文学的突破在平塘,都是在贵州,而教育变革的星火或许正在白云民中点燃。"

图文|陈熙来
排版|李仁海
审核|朱 琳
相关文章
爱在生日会,情暖在民中 ——记白云民族中学师生庆生会
2024年12月,太平洋保险集团贵阳分部的工作人员首次走进白云民族中学,白云民中教务主任杨磊老师向来宾介绍了民中的基本情况,以及春禾公益进驻后推动的师生关系改善、课程革新等举措。春禾公益陆逊老师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