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S大会教育论坛

ETS大会教育论坛

2025·第二届ETS大会教育论坛在贵阳成功举办!

3天前 热度:29 ℃


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教育的边界不断拓展。当生成式AI让知识获取变得容易,教育如何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培养核心素养?当“AI幻觉”与认知迷雾交织,教育的本质价值是否需重新审视?当学习资源壁垒被打破,我们是焦虑于教师被取代,还是追问教师应坚守的教育真谛?在AI时代,如何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之问。



2025年7月28日,第二届ETS大会教育论坛在贵州省贵阳一中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AI时代之问:如何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为主题,由中学生ETS大会委员会、贵州省创造学会主办;上海春禾青少年发展中心、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承办;西藏梅花公益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上海中欧基金真心公益基金会协办;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财新、搜狐教育、《教育家》杂志、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明德云、新校长传媒、C计划思辩教育、源创图书、京城教育圈提供媒体支持。



在第二届ETS大会教育论坛当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深耕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扎根一线实践的校长与老师、关注教育事业的组织与个人共聚贵阳,为面向未来的教育贡献智慧。论坛现场,主题演讲聚焦AI时代教育的核心问题;案例分享呈现不同教育场景的实践成果;圆桌论坛探讨协同共育生态的构建;分论坛分别深入项目化学习与审辩思维教育议题;闪电演讲为我们带来了教育者与学生的鲜活故事——多维度展现与探讨了AI时代,未来教育的可能性。



01

开幕致辞



论坛在贵阳一中校长曾强先生的欢迎致辞与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杨东平先生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序幕。


在致辞中,曾强校长结合贵阳第一中学的发展历程与ETS大会的实践,认为“教育不仅是启迪精神,更是传递智慧;不仅是培养技能,更是塑造人格。”他强调,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育的温度与人文关怀始终不可替代,要培养出“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的青少年。



接着,杨东平教授以视频致辞的形式,强调了AI时代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核心问题,即如何平衡培养孩子做人与做事的能力,并重申了教育应关注培养有常人知识和温度的个体,而非超人或天才。结合“5C核心素养”,他强调了文化理解与传承、思维、创新、沟通合作等能力的重要性,并指出这些能力应首先体现在做人的能力上。他呼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努力,破解教育之迷失,促进教育有所作为。




02 

主题演讲



紧随开幕致辞后,来自政策前沿、民间教育创新、全球教育变革、批判性思维研究等不同侧面关注教育事业的嘉宾,以四场主题演讲,带来了他们最深刻的洞察和分享。他们分别是多年来参与或主导教育政策实施的尹后庆先生、教育社区创始人顾远先生、世界教育创新峰会首席执行官史彦恺(Stavros N. Yiannouka)先生、国际知名批判性思维教育学者董毓博士。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怎样的素养


第一场主题演讲的嘉宾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教育学会会长、ETS 大会委员会名誉主席尹后庆先生,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时代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尹后庆老师为我们梳理了学习核心的变化的重点是:强调能力、多学科融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机协同学习、多元过程性评价。要主动全面地认知世界。





面对不确定的世界,他认为当代教育的关键素养培育,最关键的就是要从六个视角出发——AI素养、批判力思维、创造与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人机协作与沟通的能力、终身学习与元认知的能力与数字伦理与社会责任的能力。


AI 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


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创始人、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教育3.0》作者顾远先生做了题为“AI 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的深刻报告,为我们梳理了从2014年至2025年,他在AI与教育结合的问题中的思考脉络。



AI 教育时代的“变”有三:关于学习的技术、关于学习的场域与教与学的边界。他认为,学习的关键就在于学会学习、自趋性学习——对AI的有效应用在于:保持对人的“看见”。在AI时代,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回归人,培养活脱脱的人。


全球教育变革下学生素养培养的发展趋势


本届论坛中,不仅有国内的专家学者,也有国际视野与多元声音。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首席执行官(CEO)史彦恺(Stavros N. Yiannouka)为我们带来了全球教育创新洞见。


通过分析近些年WISE教育奖获奖案例:印度德里的“幸福课程”、墨西哥ATENTE MENTE机构、美国高科技高中(High Tech High)、亚美尼亚的TUMO计划、科罗拉大学的Fhet互动模拟实验和哥伦比亚的OPEPA组织等实践案例,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理解自我、理解他人、理解自己身处的世界。



史彦恺先生还强调了“5C核心素养”(文化素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在未来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建议在此基础上增加健康幸福、伦理和科学推论三项能力。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些素养将变得更加重要,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实践内容。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为什么更需要批判性思维


国际知名批判性思维教育学者、著名教材《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与实践》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董毓博士为我们带来了“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为什么更需要批判性思维——必要性、纲要和例证”的精彩分享。



董博士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培养批判性思维是极为重要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教育模式受到冲击,批判性思维是理解、运用、防范和驾驭人工智能的关键,能避免出现“人工智残”的一代。由于人工智能的回答可能存在虚构、偏见等问题,因此要通过批判性思维判断其知识和行动决策的合理性,实现批判性思维和人工智能使用的结合。



03 

案例发言



向左滑动查嘉宾介绍

让孩子创造着长大


上海金瑞学校校长程红兵首先分享了他在上海金瑞学校推行的《创意想象》课程实践。程校长认为,创造力是未来最稀缺和最宝贵的能力,关键在于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程校长认为,《创意想象》课程可以打破常规思维,培养学生的反常识性思维,帮助他们摆脱思维路径依赖和技能固化,成为“创造着长大的孩子”。这也与上海金瑞学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连接世界,成就未来胜任力的使命相契合。


未来乡村小学的样子?缺少资源如何做好教育?


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校长于海龙围绕行动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出发,回应了“未来小学的样子?”与“缺少资源如何做好教育?”两个切实问题,分享了他所致力于探索的未来乡村小学的办学模式——让学习变得“有意义、有意思、有可能”;让孩子主动学习;立足村庄,主动链接世界。



他相信,孩子们可以从今天开始,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合伙人”,带着认真态度、理性思考和温柔理想,成为改变的种子。


基于核心素养初中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与思考


贵阳市第二实验中学校长苟廷琴校长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教育场景下的创新与思考。苟廷琴校长在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入实践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她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通过全校学生参与的吉祥物设计活动的案例,苟校长认为,设计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科学的课程体系,以及树立无处不教育的观念,是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的关键。


04 

圆桌论坛


不只有分享和传递,也有交流与碰撞——圆桌论坛围绕“如何构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良好生态”展开,由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胜利先生主持。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创始人顾远先生、上海金瑞学校校长程红兵先生以及上海春禾青少年发展中心理事长陆逊先生三位嘉宾带来分享。



AI时代背景下,学习者应该具备的素养是什么?


陆逊老师认为,学习者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是思辨、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程红兵校长强调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顾远校长认为思维与创新固然十分重要,但是AI大背景下,最迫切的素质是同理心,即保持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的能力。


素质教育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顾远校长指出,当下推动核心素养的典型障碍主要还是存在于教学者的认知、我们整体忽视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以及教学者自身能力三个问题上。


程红兵校长认为绝大多数教师只有学科知识的逻辑,没有核心素养的逻辑是目前素质教育的难点。


陆逊老师认为,素质教育关键卡点处并非教师,而在于学校的考核评价上。面对教学评价体系的困境,改变标准是个体无法做到的,但是可以“远近结合”,“从无到有”、“从有到一”,为未来的课程积累经验。


给一线教师们的建议


顾远校长以“穷忙”的社会现象为比喻,说明了教师在实践中需要为自己腾出空间,上级管理者为奋斗一线的教师们挤出一些新的空间,才能有余力去做一些新的尝试。陆逊老师认为,只有不断实践、不断产出,让越来越多人看到希望。程红兵校长认为,要时刻记得理想的教育的远景目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05 

分论坛


分论坛一:真问题真实场景下的项目化学习


第一场分论坛由长期关注教育领域的中国青年报记者部主任李新玲女士主持。由贵阳幸福学堂创始人颜群宇校长、九渡河小学于海龙校长、毕节市民族中学研学课程负责人邓敏老师参与并分享,聚焦“真问题真实场景下的项目化学习”。他们结合各自学校的实践,从乡村到城市,从创新学校到公立名校,分享了如何构建真实的生活学习场景,引导学生在解决真问题的过程中,内化生成核心素养 。



嘉宾案例分享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案例



共话真问题真实场景下的项目化学习


在上述两位嘉宾的分享后,分论坛一的嘉宾与主持人共同上台,以对话的方式共同进一步阐释和讨论了真问题真实场景下的项目化学习。



真实场景下的项目制学习,解决真问题,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参与边界在哪里?


邓敏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做到的是“支持”和“引导”——教师在素养课堂中就是“副驾驶”,而不是真正开车的人,所以重要的是学着引导和纠偏。


于海龙校长则表示教师在素养课堂中应该是情境的创建者,而非问题的包办者;老师要做资源的提供者,而非问题的答案源;过程的观察者和引导者,而非命令的下达者。


颜群宇校长,认为教师是安全底线的守护者;其次则是陪伴、引导和鼓励者;另外还需要有耐心。


研究性项目制学习,如何与学科融合,如何跨学科学习?


于海龙校长认为,在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是同时兼顾特别困难的,在项目式学习中要付出比传统学习更多的努力,却收效甚微,也要坚持。原因在于其观点在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只要是真实的问题来源,都是跨学科的。


邓敏老师结合其在英语教学的时间经验指出,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方法,老师备课要考虑将学科与项目式学习联合的部分如何设置。


面向未来,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于海龙校长——分辨世界;重构师生的角色,AI社会要淘汰不会领导AI的普通人。


邓敏老师——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更加自信、开放、独立的自己。


李新玲主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与AI共同生活。


分论坛二:审辩思维教育的全场景突破


第二场分论坛由C计划联合创始人蓝方女士主持。这场讨论从理论到教学,再到公益实践,从多个维度探讨了如何将审辩思维的培养成为贯穿在所有学科、所有生活场景的全景式教育。论坛嘉宾包括国际知名批判性思维教育学者董毓博士、“审辩式教学”提出人周宏老师以及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田艳莉校长。



嘉宾案例分享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案例



共话审辩思维教育的全场景突破


三场精彩的分享后,分论坛二的嘉宾与主持人也以对话的方式,深入交流和分享了来自理论研究、一线教学、公益实践不同视角下对“审辩思维教育的全场景突破”这一议题的理解。



一线教育工作者可以怎么做?


田艳莉校长认为一方面是学校要开设审辨思维教育的课程,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创设一个老师能够安全地发表看法的环境。


董毓博士认为,一线教育的工作者们可以参照大语言模型的思考方式,即获得一种深度学习的架构,获得关联性的学习。


周宏老师则给出了一条“审辩式教学”的路径,即通过追问、搜证、论证,鼓励与欣赏学生学习教师的追问逻辑,最终达到“见贤思齐”的理想状态。“你就是孩子可以触摸的样板”,帮助学生们“活出主体性”。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将会是什么样子?


董毓——具备“查一下,再说话”的能力;


周宏——让我们的孩子活出“主体”的样子,在他的基础上,活出属于他自己的更幸福的生活,更精彩的人生。


田艳莉——走出大山能生活,留在大山能生存,面向未来能生长。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06 

闪电演讲


在前面的环节里,围绕素养教育,我们听到了很多专家的观察,校长、老师的实践,也在下午的两个分论坛,从不同的视角,对如何实现素养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探讨了理念、路径与方法之后,闪电演讲将目光聚焦于教育中每一个鲜活的个体。接下来登场的几位嘉宾,有来自乡村小学的蒋勃校长,将AI融入教学的杨知华老师,也有被素养教育滋养下不断突破自我的贾思娴、曾奕成、陈云龙、李昊星同学。

从左到右依次为贾思娴、曾奕成、陈云龙、李昊星、杨知华、蒋勃


山东省滨州莲华学园的贾思娴同学,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明白了学习不只是为了考高分、考名校,探索的过程更值得享受。


贵阳幸福学堂八年级学生曾奕成,在自主学习的空间里,找到了自己对社会运行机制的兴趣,并有机会在和同学的合作中投入实践,对理论有了真实的体验,也因为找到自己,而成了更自信的人。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毕业生陈云龙,讲述了他在“大山里的未来学校”接受乡土人本教育,并支撑了他未来后在中学遇到教育理念反差。从田字格毕业后,凭借在田字格养成的素养与思维方式,更顺利地应对了初高中的挑战。


贵州省安顺市第二高级中学毕业生李昊星童年时的“不务正业”,却意外在实践中收获知识;中学时在老师引导下学会质疑与应用知识,从而认识到知识与智慧、质疑与创新关系。


贵州省遵义四中的语文老师杨知华,讲述了自己如何在综合实践课中“跳出舒适区”,借助 AI 工具跨界指导学生不同领域课题,引导学生正确使用 AI 并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的经历。


贵州省正安县和溪镇杉木坪小学蒋勃校长,分享了乡村学校杉木坪小学如何通过开展花样跳绳活动,让“问题学生”蒋佳佳实现蜕变,推动学校践行五育并举,让乡村教育活起来的真实故事。


在短短八分钟的里,六位嘉宾,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校长,都从各自独特的身份与视角出发,为我们带来了素质教育滋养下的生命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素质教育在不同场景中的落地生根,以及它为每一个生命带来的深刻改变与成长。


07 

共识发布



在闭幕式中,上海春禾青少年发展中心理事长陆逊为我们带来了《ETS教育主张2025》。共识强调,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持守教育之“正”,勇于时代之“创”。AI时代下的教师是必须的;技术洪流中,学校永远应是情感共鸣、人格涵养、思想碰撞的殿堂。


在AI时代,教师应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转型为有思想、有温度的智慧向导,引领学生锻造未来核心素养、生成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跳出工具预设的框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工具。让我们一同人与技术和谐共荣的智识新纪元!



第二届ETS大会教育论坛落下帷幕。我们向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同行者致敬,感谢每一位远道而来、怀揣求知之心的参与者。在本次论坛中,每一位发言者都以独到的见解为我们点亮了前行的方向。我们看到了实践者们对未来的热忱与担当,也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们对学生未来的殷切期望。让我们在AI洪流中,守一盏心灯,照亮万千新苗拔节生长的方向!



期待下次相聚,我们继续携手共进!


文章转载自 l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

相关文章

ETS大会教育论坛

ETS大会教育论坛

ETS 大会不仅是学生的舞台,也是教育界、教育公益届以及所有关注教育事业人士相聚的盛会。2019 年,春禾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成功举办了“中国教育创新峰会:审辩思维素养”专题研讨会,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