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动态

机构动态

微课 | “开(立)题时老师应该关心什么” (三)

3年前 (2020-04-27) 阅读:

【 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意出发,关注过程、关注体验、关注表现,陆逊老师对“开(立)题时老师应该关心什么”,梳理成在开(立)题时应当关注课题的“灵魂三问”,4月16日晚,春禾研学交流微信群中老师们对第三问“怎么去”进行了交流研讨。


陆逊:

关于开(立)题时应当关心什么?我们今天晚上研讨第三问:“怎么去”。“怎么去”的三要素都非常实战:“方法”、“对象”、“逻辑”。我们可以就案例提出问题与思考。为此,我用“关于学校为什么没有宿舍”的小课题作为案例,画了一个思维导图,供大家思考。在立题阶段根据“假设结论”才能理清楚需要研究的对象、采取的方法和论证的逻辑。


从上述案例的思维导图中可以看到,针对不同的假设结论,所针对的对象完全不同,相应的方法也不尽相同,那么相应的问题设计、论证逻辑也会不一样。比如:在考虑“没有需求”的假设上,所需要调研的对象就是学校内的学生;而“没有土地”的假设则是需要访谈相关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




01

假设结论是研究课题立题阶段必须的吗?


孙旭亮:陆总的思维导图非常全面地展示了假设与研究内容直接的逻辑关系,非常有启发性。明确的实施路线,已在思维导图中出现了,这个方法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课题实施者把研究思路理清楚。

张前:假设结论倒推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孙旭亮:正推是顺向思维,倒推是逆向思维,就像初中学习的几何证明题,当时在分析如何解题时,有的从条件到结论(正推)。从结论到条件(倒推)。

陆逊:其实我们在做任何题目时,都可以说是在倒推,只是有些比较明确,有些不太明显而已,我们都知道题目要的答案是什么,这就是已经确立了假设结论,所以所有过程都是在倒推中,只是有些流程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一蹴而就,从而显得是正推。

崔明:所以,结论假设是必须的,只是有的是显性的存在,或者是过于明显没有去特别说明这就是假设。那是不是可以说,即使这样,也需要把这个假设声明一下,以便各相关方知晓。

陆逊:在“逻辑”要素中,需要先把论证假设结论是否成立的逻辑想清楚,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在研究过程中迷失方向。就像前几期研讨中,有的老师提出:学生调查出数据后不知道如何办,不知道如何分析。实际上这些都应该是在立题时就预先思考清楚的。这些都是建立在假设结论上,灵魂二问中的假设结论直观重要。通过假设结论倒推你需要的证据,建立逻辑链,然后通过研究去逐一证实这些证据是否成立。

孙旭亮:也就是说,课题选定后,研究假设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了寻找证据,开始实施的第一步,研究假设中蕴含着研究计划,研究计划的设计就成了关键。

陆逊:是的,所有后续的研究都必须建立在研究假设基础上。

孙旭亮:通过灵魂三问说明,老师的难点和痛点是研究假设的设计,研究假设来自于研究选题,研究假设服务于研究目的,研究假设是对研究内容的聚焦思考。

陆逊:对的,所以我在立题阶段提出关注“灵魂三问”中每一问都是逐步递进的。

张前:因此,我感觉一个课题是否再划分为更小的课题,再逐一有序去解决。

陆逊:如果你觉得原有课题太大,我们就可以划分成多个课题,有些把预研究(该课题现有状况,是否已经其他人研究等)也可以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这也符合我们对于课题尽量“小而专”的导向。

张前:学生在立课题时应离自己的能力相距不要太远,否则按课题模式去研究去做了却发现自己能力不够去分析调查数据。

夏江:从时间层面上,可以是昨天,今天,明天。昨天的历史背景,今天社会的变化,明天发展的趋势。这一类问题都是调查与访谈。还有另一类是实证或实验。从访谈或调查对象分,可以是校内校外,校内的老师,学生和管理层。校外可以是政府、市民等等。

陆逊:是的,这些对象根据“假设结论”的相关性来选择。比如“没有经费”的假设就不需要通过校内的学生、老师,因为他们不知道。如果学生提出是否可以通过学校领导来了解,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让学生去尝试,通过学生实践后的反馈再引导孩子对访谈内容进行有效性反思;当然也可以在一开始就引导孩子展开有效性反思,这取决于老师对于学生的判断。

孙旭亮:这牵涉到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分类,社会调查类、实验研究类、设计制作类等,类别不一样,研究对象也就不一样了。

夏江:可以参考教育科研的行动研究法。对于这一类没有标准答案的课题非常适合。

孙旭亮:对,对于学生的课题,更多的是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

夏江:春禾可以提供一些公共管理方面的讲座或案例来进行分析。

陆逊:这个建议很好!



02


立题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多元思考?

夏江:培养学生多方面考虑问题和多角度协调能力。因为学生看问题往往比较单一,容易固执和钻牛角尖。
陆逊:对的,这就是我在图中“延伸思考”部分提到的,如果学生有想法有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预案,提出更多的一些可能性引导。但如果学生比较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去尝试,但可以备好梯子,当学生掉入坑里的时候可以递上梯子,要么让学生可以跨过这个坑继续向前,或者停下来反思。我认为都是可以的。
陆逊:在立题阶段千万不要吝啬时间,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进行充分的研讨与思考,这样后续的研究必然事半功倍。
孙旭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开展活动的关键所在,所以脑暴可以经常使用,为学生多角度思考建立可能。
罗卫东:赞同,而且要多元讨论,拿出来把可能性的发展进行探讨,剔除无效的,深入有效假设。
陆逊:非常赞同!而且让不同组的学生参与讨论,不断地挑战提问,不断地回复质疑,这样的打磨必然带来思维的全方位生长。
张元玉:赞同,好的立题就成功了一半。
陆逊:很多老师可能担心自己无法提出多元的思考与引导,建议大家把同学发动起来,他们的提问能力往往远超过我们老师,很多时候我们想提的问题,孩子们都可以提出。
罗卫东:经常讲的,我们指导教师不要什么都懂,只要懂得如何发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够了,要相信学生比我们知识面广。当研学老师要善于“挑事”。
陆逊:“挑事”这个词我喜欢,非常形象生动。
张元玉:确实研学面太广了,我们这种年轻老师懂的又少,也不可能什么都懂,重点培养学生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做。
罗卫东:多放手,你会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东西。
张元玉:谢谢罗老师,很多时候学生比我讲得好。但是高中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备考,大部分对这个都不用心。我的目标很简单,只要他们不反感,不讨厌,我就想着方法逼他们。
孙旭亮:不反感、不讨厌,这是做研学非常高的要求,这样学生就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学生喜欢了,研学就发生了。
陆逊:所以研学课时非常重要,有的学校认为让学生做课题就可以了,课时往往不安排,让给其他考试科目。这是不对的,我们春禾一直特别强调常规正常课时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大家集体讨论的重要途径,否则只能是各小组学生自己讨论,无法促进组间交流,而往往组间交流才是最有启发性的。同时,老师也可以避免总是充当指挥者,让学生感觉压力,也让老师倍感压力。在思维上,必须承认,年龄越小越有创造性。

另外,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生源较弱的学校,我建议在引导的问题上不要过多,针对主要的问题搞清楚就好,让学生们先做起来,对于一些“延伸逻辑问题”可以延后再讨论。

同时,在“延伸思考”上我在这个案例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立题时的触点、心理和满足点——晚上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在之后的“延伸思考”中实际上做了学校是否可以提供晚自习场所的探究,而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就是了解孩子心理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03
如何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假设?


竺凌:提供一个自然科学类的课题给大家,可按照陆总的方法去思考:香樟果的乙醇浸泡液能否除去油漆中的异味及甲醛的问题?我认为做课题应该让学生从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或事物中提出问题或假设,再通过调查、实验等进行验证。从问题到课题,通过假设、逻辑等最后完善课题。能与不能要通过资料查询,实验进一步论证所提出来的假设,而且必须有清晰的逻辑。
孙旭亮: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课题,不同的人假设也不同,多思维发展。
陈梁兴: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参与,驾驭这个课题看来只有理科班的学生擅长。还需要有化学分析的基础知识与严谨的实验操作能力。
孙旭亮:自己不懂没有关系,可以联合化学老师一起开展,构建辅导共同体。
张元玉: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家长及亲朋好友参与进来,有时候他们的力量不可估量。
陆逊:如果我是这个班的老师,我可以不懂化学及实验,不过我可以通过询问来实现逻辑的验证,首先,我会问学生他的假设是什么?我会问他从哪里获得的依据,并把依据拿给我看。其次,我会问他打算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我知道我不懂化学与实验,所以我会让学生把验证逻辑表述给我听,这样我就可以通过常情逻辑进行判断是否合理,如果我还是无法确认时,我可以请化学老师帮忙看一下。然后,再让学生展开实验。最后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竺凌:想到香樟果能否除去油漆的异味及甲醛的问题,来源于我的学生,他很关注香樟果浓郁的香味,很厌恶油漆的臭味,提出假设后,通过资料查询,知道香樟果中所含的黄酮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醇,并能够与甲醛反应。所含有的丁香酚有持久的香味,因此他就提出问题,通过5个有逻辑关联的实验设计,完成课题,并己入围今年的省级创新赛!
陆逊:“5个有关联的实验设计”的讨论、梳理很重要,这是一条逻辑链,也就是研究链,在动手之前要首先一步一步在脑海里反复思考,与老师、同学不断研讨,通过查阅资料获得技术支撑。
崔明:来源于学生自己的想法,这非常棒!善于观察生活,并能联想假设,这种能力对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竺凌:我今年指导学生工程学与社科类课题就是采用了陆总的这个思想理念。从学生发现问题,到假设到制作、调查或实验等,老师们可通过方法与逻辑给学生有益的指导及建议。

关于开(立)题时老师应该关心什么的“灵魂三问”,到本期已全部结束。感谢各位老师的积极参与。
下期是来自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的罗卫东老师的“观察研究法(二)”,请继续关注。



文字整理:崔  明

编辑/排版:刘红玲


--  END  --

春禾公益微信公众号

开放 独立 自信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