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动态

机构动态

微课24 | 学生自己选不出课题怎么办

2年前 (2020-11-04) 阅读:

微课 

10月14日晚20:10-21:10,春禾研究性学习交流群中,开展了第24期研学主题交流。邹开煌教授(福建教育学院)带领大家开展了以“学生自己选不出课题怎么办”为主题的交流活动


图|本期主讲嘉宾:邹开煌

福建教育学院


微课实录


王建霞:邹教授,我刚又看了一遍微课。您对这个问题的解读站位比较高,用比较系统化的思路,想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个问题,告诉老师们如何在教学中有方法、有策略地引导学生养成问题意识、构建思维能力。

邹开煌:问题关键词是一种发散思维培养的好方式。关键词联想法:即通过问题关键词,寻找与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世界,尤其是关注自己周边有特色的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通过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发现平常熟悉的事、同学们议论最多的事,都是研究的内容。

王建霞:在没有问题意识、没有养成自发提问、思考寻求答案之前,“问题关键词”的确是一种容易操作的好方法。“学生自己选不出课题怎么办”,对于这个老师们经常提出的问题是否真正存在?我有疑问。我个人的想法是:其一,经过知识铺垫和情境引导,学生提不出问题/课题的几率有多大?还是说老师这里论及的课题已经有了预设和高标准的要求?其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题研究学习,一个学生在最开始进入这门课程学习时没什么想法,一个小组都提不出课题的几率有多大?希望老师们能结合教学实际聊一聊。



安启龙:假如学生发现或者提出了问题,从研学课程视角出发,如何判断这个问题可不可以立项为课题?可以从哪些维度评价?

邹开煌:那是选题的整体性问题,选题要经过三个环节:提出问题、筛选问题、陈述问题。筛选问题(问题转为课题)一是科学性,二是创新性和新颖性,三是可行性。

安启龙:邹老师能否分享一下如何对提出的问题筛选,进一步成为课题?

邹开煌:问题并不等于研究课题,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要对研究问题进行界定。问题都是问句形式,课题除个别特殊情况下用问句表述,一般都是陈述句形式。有些问题平淡陈旧,缺乏新意和时代感,不容易激发兴趣,研究意义不大;有些问题远离大家的学习、生活和认知水平,或涉及个人隐私,或涉及国家机密,难以操作。例如“环境污染”是普遍性的问题,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是空气污染,还是水污染,或是化工产品污染?再如“水变油技术”问题,是个非常诱人的技术,曾经在中国名噪一时,但后来证实是一个骗局和伪科学。关于中学生玩游戏的问题,可以有多种方向的选择:中学生玩游戏的价值、玩游戏的后果、游戏的选择、玩游戏的技巧等等,如果选择“中学生玩游戏心理”的研究方向,采用调查研究法,就很适合学生研究。要使问题转化为课题,必须经过筛选,研究意义不大、无从下手、难以操作、有悖于科学的问题要去除。

问题转为课题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所选的课题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事实基础,要符合人类认识和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果所选的课题在方向上发生差错,那么,不论你有多大的聪明才智,都会遭到失败,甚至误入歧途,最终失去创新的动力。牛顿是近代科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一只苹果砸中脑袋就悟出地心引力的科学天才,竟将后半生的宝贵时间全部花费在神学上,试图用复杂的公式破译所谓的“圣经密码”,并预测宇宙的“末日”在2060年,真是荒谬至极!爱迪生是举世公认的伟大发明家,他发明的电灯、声机和电影等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可惜的是,爱迪生对交流电却死活不接收,还通过许多研究,向世人昭示交流电的危险性,企图扼杀交流电。最终他自己一手创建的“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变成了“通用电气公司”。

(2)创新性和新颖性。美国有所学校的自然科学老师布置七年级学生做科学研究时提出如下要求:自选一个课题,可以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植物到动物,从心理到行为科学,爱选什么都行。但有一条必须要遵守的,即一定要新,不能重复别人的研究,而且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就是创新性和新颖性的要求。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前人还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的规律,这就要求研究的课题要有一定程度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创新包括理论、观点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应用上的创新。但是创新也并不是要求一切都是独创的,更不能要求中学生去开辟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一个别人还没有研究过的课题,这是创新;用与别人不同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一个已经研究过的课题,也是创新,将一种理论、一个观点首次应用到实际中去,这是创新;将已经在某一领域得到应用的理论、观点、方法和手段,应用到新的领域中去,也是创新。

(3)可行性。选题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通常从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方面考虑,选择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成功的课题。①人力,课题人员的研究兴趣、知识和能力水平、特长、合作伙伴和指导教师等因素;②财力,实验经费、资料收集所需经费、调研经费等;③ 物力,校内外能利用的实验设备、研究场所、图书资料、因特网资源以及实验用药品等;④ 时间,选题时间、调查研究或实验和收集资料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撰写报告和汇报时间等。大课题的研究价值一般比较高,成果的社会影响大,但比较复杂,开展的条件要求高、耗时长,不易出成果;小课题涉及范围小、任务单纯,花时较少,容易开展和出成果;难的课题往往比较有价值,但难度大的课题对研究者主观和客观条件的要求高,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而且容易因久攻不克,失去信心,导致半途而废。对于中学生来说,课题宜“小”不宜“大”,太大的课题往往力不从心;选择比较小的课题、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课题进行研究应该说是比较合适的。如“转基因植物的培育”,实验课题太大,超出中学生的能力范围,不如选择“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调查研究”。“中国未来50年发展的预测”就不如“厦门市交通未来20年发展的预测”,范围、时间缩小了,内容具体了。

王建霞:谢谢邹教授的分享!已经体系性地在回答我们这学期计划的另外一个研学主题“如何引导学生把‘问题’逐步转换为‘课题’”了。

宋杰:今天讨论的主题,的确是我们一线老师经常面临的问题,其实学生多能提出问题,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由问题提炼成课题,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有价值的研究,这就需要老师的思考和引领了。



邹开煌:中学生选题时的常见问题:①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研究什么,提不出问题,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想知道,结果选不出想要研究的问题。②太注重兴趣,忽略可行性。一味地追求个人的兴趣爱好,选题太大,超出自己能够研究的范围,失去研究的意义。③太看重结果。单纯注重结果,忽略过程的价值,选题时格外小心,生怕在研究的时间内出不了研究结果,因此,所选的课题简单易行,从而失去了在研究过程中煅炼个人能力的机会。④盲目跟从。盲目跟从某一个研究小组,分配什么做什么,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并不在意研究课题的意义和自己是否能得到煅炼。

王建霞:根据这个学期的教学进度,估计老师们正在遇见这些问题。对于刚接触研学的课任老师或课题指导老师来说,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常见问题?

邹开煌:问题转化为课题,从可行性方面引导比较容易。

安启龙:谢谢邹老师,这方面有么有文章或者书籍可以进一步学习?能否推荐一下?

邹开煌:关于问题转化为课题的书籍有不少书籍,待我回家后给列一些。我自己编辑的手册内容可以分享。

安启龙:太感谢了,以上回答收获非常多。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如获至宝,期待您的分享。

罗卫东:我来推荐邹教授的书,《求索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之路》,这是邹教授亲自送给我的。

邹开煌: 这是我早期推进常态化实施的研究成果,为一线老师提供综合实践活动入门和研究方法。



欧维嘉:学生依据兴趣使然的研究,我们是该帮助和引导他们聚焦,还是基于低可行性的原则一票否决?

邹开煌:肯定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他们聚集。如影响学习成绩的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聚集个人的影响因素,如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而不主张让学生去研究诸如遗传因素影响方面的问题。

安启龙:欧老师,您能分享一下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聚焦吗?如疫情下,有某个小区有确诊,可能因为当时某些不恰当行为没有及时上报,于是同小区的人在群里一篇谩骂。于是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疫情背景之下,人性的表现?

王建霞:安老师,针对这种情况,建议的第一层引导问题:那么学生是想描述这类现象呢?还是想验证一个假设呢?第二层引导问题:如果想描述这个社会现象,那么学生计划收集的资料有哪些?通过什么方法收集呢?如果想验证一个假设,这个假设是什么?为什么会提出的这个假设?



王建霞: 欧老师,你们在一线教学中遇到“学生自己选不出课题”的时候,具体是如何应对的?

欧维嘉: 我们提供两种选择,老师开放课题列表供选择,或者回到原点,挑一个学生的兴趣点,和学生以闲聊的形式发现可能值得研究的问题。今年交通类主题下,学生有关注到雨天行车安全的问题,这个问题有很多现象,比如机动车视线模糊,同向前后车辆引起的水雾,非机动车打滑等现象。有让学生分别在纸上罗列出来,然后张贴在教室里,随后让学生按兴趣进行交流。

王建霞:这两种方法,在上次“如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主题交流中,苏百泉老师也提到过,看来是经过验证的可行有效的做法。

安启龙:按兴趣分组交流吗?然后下一步我们该如何处理?

欧维嘉:提出问题的同学与有想法解决的同学面对面交流,这样会收集到许多不同的建议,基于这些建议再基于邹老师提到的筛选原则进行细化,以期聚焦到一个适切的点。



齐静:谢谢邹老师和欧老师的分享!我这里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有很多学生都提出了“抑郁症”的问题。每个班都有,我该怎么去引导他们分组研究呢?

邹开煌:“抑郁症”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抑郁群体中,大学生比较多,中学生也有不少。

齐静:是的,而且很常见,因此自杀的人很多,所以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

邹开煌:抑郁症主题最好不引导学生去研究,而是引导学生去研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会涉及到抑郁症,但不会太突出。

王建霞:不引导学生研究抑郁症的原因是什么?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不易获得吗?还是中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储备?

齐静:我是引导学生研究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但是想研究的学生太多了,是不是还可以分成更多的内容去研究呢?

王建霞:为什么对这个现象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个现象本身也值得关注和研究。

齐静:因为他们看到了很多抑郁现象,甚至有的人不是抑郁症也会说自己是抑郁症。

邹开煌:不引导学生研究抑郁症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研究多了,可能会总结出抑郁症自杀方式,获取更多自杀途径。大家没有经历小孩患抑郁的经历?我是有过类似经历的,非常可怕。所以,心理健康主题研究、艺术和科学类主题研究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齐静:那我该怎么引导学生呢?尽管我试着分解他们,但学生依然执着选择这个主题。

邹开煌:主要从健康教育(通过体育活动)、艺术教育,知道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艺术素养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和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王建霞:赞同,要解决这类问题不是单一方法所能为之。但是,学生如果对这类问题有兴趣,通过课题研究对自我与他人有正确的了解和认知,继而能自我接纳,也是值得鼓励的。

齐静:那就是引导他们去研究克服抑郁症的方法吗?但是他们很想研究产生的原因,他们想通过网上问卷调查和访问心理老师和心理咨询师来了解。

邹开煌:学生没法研究抑郁症产生的原因,一是不能经历,二是少有可采访的患者,所以难研究。

齐静:谢谢邹老师!

安启龙:感谢各位前辈,今晚学习到很多东西!

邹开煌:非常感谢大家参与交流研讨!





王建霞:“学生自己选不出课题怎么办”,应对这个问题,在方法/技术层面的应对,有邹教授介绍的“问题关键词”方法;欧维嘉老师介绍的开发课题列表、兴趣点深入引导等方法。根本性地解决问题还是在理念和思维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和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再次感谢邹教授的分享和各位老师的参与!

 



下期预告


   “实地调查法”

嘉宾:欧维嘉(上海市七宝中学)

主题:实地调查法

时间:10月21日晚 20:00-21:00

往期回顾

·微课23 | 如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

·微课22 | 如何激发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

·微课21 | 情景创设及操作方法

·微课20 | 为人师如何爱自己

·微课19 | 问卷设计的步骤 

·微课18 | 怎么选题(选题的渠道)

·微课17 | 工程类课题研究怎么开展

·微课16 |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二)

·微课15 | 如何营造校园研学氛围

·微课14 | 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

·微课13 |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一)

·微课12 | 区分观点与感受——沟通原则

·微课11 | 观点≠事实 ——沟通原则第一讲

·微课10 | 学生对课题研究不感兴趣怎么办

·微课9 |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原则

·微课 | 研学常用研究方法——观察法

·微课 | “开(立)题时老师应该关心什么”(三)

·微课 | “开(立)题时老师应该关心什么”(二)

·微课 | “开(立)题时老师应该关心什么”(一)

·微课 | “为什么不宜把是否有意义或价值作为开(立)题的条件”

·《研究性学习》在线交流研讨(二)

·再提“拥抱变化”——春禾在线研学交流研讨之探索(一)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整理|周

排版|王俊骊

审核 | 刘红玲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