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动态

机构动态

博鳌春禾分论坛 | 刘坚教授:项目学习,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杠杆

2年前 (2020-11-24) 阅读:

以下是分享实录:

(全文5198字,阅读约7分钟,全程干货,推荐阅读)

 
各位春禾的朋友们、各位校长:
大家好!
首先要感谢春禾,给了这个平台,让大家有机会在这里相聚。
昨天我在论坛上分享了两句话:企业家要有教育情怀,教育家要有企业家精神。我们在座的校长们需要思考,作为教育者如何拥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这个非常重要。
大家还记得我昨天放的SpaceX的宣传片吗?祖孙两人一起去看星星,但是他们是在遥远的星球回望看到了一个很小的蓝色发光体,那个蓝色发光体就是人类今天赖以生存的地球,我看完以后觉得非常震撼。今天马斯克正在探讨这样一个计划,每天三班,每班将100人送到月球上去,他计划在2050年全球将有100万人进入月球生活。我们在这个地球上还能生存多久?当地球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转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你看一个企业家,他思考的是全人类的问题。
我们今天有云贵川、福建、湖南的校长们,大家来自不同省份,相互之间能够交流碰撞,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型的平台,我还是特别感谢春禾,作为一个公益机构,给西部的校长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研究性学习,或者从不同的角度也叫项目学习,就是“让孩子们着迷”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而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是非常有力的一个杠杆、支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观察了几千名儿童、少年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笔记,他发现,如果一个14、5岁的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还没有让他着迷的事情,我们成年人应该要为他感到焦虑,应该帮助他去思考“如何寻找到能够让他着迷的领域”。
什么叫着迷?不吃饭、不睡觉就得把这事儿干完,不干完我是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的。如果一个人在这种成长过程中,能够有这种着迷,他能去想办法,去收集资料,这个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春禾在做的,推广研究性学习理念,对孩子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01 背景
7月15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特别强调:要促进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我听高校同志反映,现在学校研究应用数学的学生虽有回升,但选择研究纯数学、理论物理学等基础理论的学生仍然不多。”总理说,“基础理论研究不做扎实,我们的创新发展就难以取得突破。”
他强调,“要促进加强数理化和生物等基础理论研究,鼓励青少年学习和探索基础理论”。
华为的任正非也曾经多次呼吁,对基础教育和基础学科的关注与重视。作为一个高科技的民营企业家,正在被美国为代表围剿华为的生存空间,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任正非两次接受央视采访,他没有谈华为怎么办,他讲的是国家怎么办?如果没有基础科学,没有基础教育,是不可想像的一件事情,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中小学课堂中间
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大家有机会在春禾的平台上,带领自己的学校发动所有的孩子们,包括家长的资源,所在校周边的资源,把孩子们的研究性学习做好,本身就是在回应这件事。而这件事本来是我们的本职所在,现在是企业家、政治家在关心、在帮助我们。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阐述创新精神时,总书记再次提到了好奇心。他说:
从实践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
没有无中生有的好奇,就难有另起一行的创新。
如何做好基础研究?总书记指出: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 ,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
所以,我们在中小学阶段,如何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发现自己,激发他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某个领域能够长时间地对一件事情着迷,他才有可能进入大学不为功利驱动。让中小学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发现他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大学期间着迷于某一个领域,才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所以我想这是特别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中国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教育创新,让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进而成为人才强国。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甚至能为之着迷,是不二法门!

02 什么是项目学习
项目式教学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1577年,在罗马教皇格雷戈里十三世的支持下,建筑师、画家、雕塑家共同创建了罗马圣卢卡艺术学院(即现在的罗马美术学院)。该学院将建筑设计的艺术创作力作为培养目标,方式是为学生提供富有挑战性的设计项目,例如让学生设计教堂、宫殿、纪念碑等,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经验原理,培养操作能力和艺术创作力,这是最早的项目式教学。
 1671年,法国巴黎皇家建筑学院成立,该学院吸收罗马圣卢卡艺术学院的办学经验,几乎所有课程都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实施。
1876年,麻省理工学院院长约翰·丹尼尔·兰格提出将手工项目纳入常规课程。
前面看到春禾学生活动的视频,陆总说视频中的音乐就是贵州一所学校的孩子们自己去创作的,这就是一种任务驱动,他自己内心深处有这样的想法,我们成年人就去帮助他鼓励他,促成他,
学术界把这称为最早的项目式学习。
1918年,杜威的学生克伯屈提出了“项目学习”,他将“项目”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发自内心进行的有目的活动或活动单元”。他认为项目式教学是旨在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内部学习动机是项目式教学的重要特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项目必须是一个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 它必须是有意义的单元活动;

  • 学生必须负责计划和实施;

  • 它是一项有始有终的活动,以便学生可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实现重大发展和良好成长。

 
03 项目学习的发展历程
新世纪普通高中课程改革2003版,高中课程内容的选择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时代性——
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基础性——
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高中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选择性——
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更重要的是——
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第一次提出“领域-科目-模块”的设计;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2003年研究性学习是每个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理化生各6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院长有一次来中国,她讲到:中国有上千年的文化,美国只有200多年的时间,如果问美国的教育有什么一以贯之的事情,很重要的一个词就是“选择性”。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发现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在选择中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16-18岁这个年龄段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满18岁之后我做什么,我拿什么安家立命,我拿什么可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所谓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未来我做什么,不断地追问,在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一件事,所有大家看各种课程改革,都是在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接下来他说“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伯乐识千里马”,这句话我们认为是值得讨论的,真正的千里马不是靠别人识别的,而是要建立一种机制,让千里马能够跑出来,美国的课程就是提供大量的可选择的课程,让学生在兴趣课、活动课、在项目学习中不断地选择,不断地发现,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所以说让学生在选择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在选择中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学校应该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帮助孩子们。
为什么我愿意跟春禾合作?就是春禾强调“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
《人民教育》的总编余慧娟在2012年的一篇报道中讲到:
一个与我深谈5个小时的高中数学教师说:如果不是新课程,他不会改变自己那张冷冷的面孔,那是一进课堂的条件反射。他想起了自己做学生时内心的那种对自由的渴望。
他变得特别能够理解学生那些自卑或自大、爱面子的心理感受。他尝试着用数学内在的力量与平等的对话来吸引他的学生,让思维发声,让心灵去体会意义。
他仍然在应试的体系下,甚至仍每天讲台上一言堂。但是内心却已涌出一股力量,在那不为人知的细节,温润着许多年轻的心灵。
讲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老师跟学生的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
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2020修订)指出:
深入理解课程改革要求,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内容选择、活动设计与核心素养养成的有机联系;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遵循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方案。
考试命题应注重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017版出台以后,201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德、智、体、美、劳”的“劳动教育”如何落实呢?因此2020年对2017版本作了修订,原来提的是一门课程叫研究性学习,新发布课程标准,每一个学科中都有结合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这是我今天愿意和校长们一起分享的,可能10年前春禾团队带领大家做研究性学习,那时候是作为一门课程,现在是变成所有学科都有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在国家的课程方案里,这样我们就更找到了一个抓手。
我们当年设计的就是义务教育的2001版,然后是2011版,再就是2021版,每10年修改一次,提醒所有人,这个标准已经10年了,不要因为人为的因素,愿意改就经常改,不愿意改可能20年、30年都不动,这是不符合规律的,时代在发展,应该把社会的科技进步的变化,及时地反映到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教学中来。
 
04 未来公民所必需的21世纪核心素养

最受全球关注的七大核心素养——
  • 沟通与合作

  • 创造性与问题解决

  • 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

  • 批判性思考

  • 信息素养

  • 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

  • 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

2018年2月26日,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联合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P21共同发布核心素养5C模型(中文版)
  • 突出文化理解与传承的核心地位和导向作用

  • 审辩思维是形成与发展各素养的基础

  • 创新是素养发展的最高级形式

  • 沟通与合作既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

  • 各素养间彼此关联、互补,具有开放性且充满活力

打下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5C模型既符合中国教育发展需求又适于向全球推广,可以成为21世纪核心素养领域的一份中国方案
21世纪学习联盟(P21)前首席执行官David Ross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团队对21世纪核心素养、包括4C素养的研究,进一步扩展了人们对于何为有效的沟通者、合作者、审辨思考者和创新者的理解。而当得知他们将4C素养扩展到涵盖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5C素养,从而弥补我们既有框架中的空白时,P21的团队倍感兴奋。5C素养模型是一种创新,应该受到各国教育工作者的欢迎。
希望所有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以及企业领袖们,都可以认真审视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融入到各类培养高层次能力以及高效率学习者、工作者和社区成员的项目中。 
从全球范围看,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
  • 更加强调课程内容与变化的世界密切联系

  • 更加强调任务驱动学习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 更加注重经历与体验,注重高层次认知能力与独立思考,注重批判性思考

  • 更加注重理解、共情、责任、个性与创造性的人文关怀

  • 更加突显民主、平等、对话、协商的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和学校环境

这正是项目学习的追求!

05 结束语
项目学习PBL从提出至今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项目学习的权威机构BIE在它的官方网站给出了金标准;不同年代、不同学者不断产生新的研究成果。项目学习,我归纳出8大要素:
  • 真实情境

  • 驱动性问题

  • 主动的学习者

  •  团队协作

  •  持续的沉浸式探究

  •  贯穿始终的审辨与反思

  •  成果的有效展示

  •  技术融合应用

最后我分享1927年112日,陶行知先生写下的一篇短文《教学做合一》:
  • 教学做不是三件事,是一件事;

  • 做便是教,做便是学;

  •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

  • 从广义的角度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

  • 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

项目学习让我们学会什么是真正的教、什么是真正的学!

这是我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
祝福春禾研究性学习项目行稳至远!
谢谢大家!

文字整理/排版 | 刘红玲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一起关注研学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