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禾人说

春禾人说

解锁研究性学习密码:记春禾教培跟班学习之旅

2天前 热度:30 ℃

编者按

本文作者路国庆是春禾教培组新成员,于入职后参与研究性学习研讨会跟班培训。初入时,他因对研究性学习认知空白心生忐忑,担忧无法融入与胜任。但经过两天沉浸式学习,从开训时罗卫东老师对课程特质的解读,到小班化课题讨论中对“教师角色转变” 的领悟,再到观摩学生汇报、参与资深教师为新手“小白”的答疑,他逐步打消顾虑,明晰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逻辑与教培工作方向。字里行间满是其从迷茫到清晰的成长轨迹,也展现出对助力研究性学习推广、赋能学生成长的热忱与思考。

15 号入职后,星河告知我之后需加入参训老师跟班一同参与研究性学习研讨会。那段时间,这件事一直萦绕在我心头,我内心满是忐忑与担忧:既害怕自己社恐的性格难以融入,又担心听不懂研讨内容,更怕被点名回答我不会或者迷惑的问题。同时,我对研究性学习也充满疑惑 —— 它究竟是什么?开展流程是怎样的?我能否做好这项工作?与其他老师相处时,又能否打破尴尬的隔阂?不过,经过两天的跟班学习,我此前所有的疑惑、担忧与顾虑,都彻底得到了解决和打消。

 初识


第一天上午,机构组织参训老师们开展集体开训。在开训环节,我主要收获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建霞姐对春禾机构的大致介绍,二是罗卫东老师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特质的解读。这次开训,或许让大部分老师原有的教学思维都受到了冲击。罗老师从开训开始就十分喜欢提问和追问,起初他找助教老师解决屏幕问题时,提问毫无征兆,被问到的人也完全没有预料,这让在场的老师和我对罗老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与见解。但我能明显感受到,罗老师在研究性学习这一科目上有着长远的眼光,他洞察到未来跨学科融合纳入考试,是国家教育方针与政策的大方向,也在为台下的老师们提供寻求教学转变、明确教学方向的机会。作为一名在岗教师,罗老师十分清楚台下老师们最关注的是什么,也深知在 “3+1+2” 新高考政策推行的当下,部分老师在教学中面临的痛点。那一刻,我由衷觉得罗老师非常专业。


 体验与感悟


开训结束后,我们各自进入对应的小班开展学习。我听从了贵阳办公室伙伴的建议,选择加入罗卫东老师的班级。思颖提到,我们后续教培工作涉及中学的范围会比小学更广;星河也表示,罗老师是从第一届就加入春禾的种子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后续工作,也为了解开自己此前的顾虑与疑惑,我最终决定加入罗老师的班级学习。然而,加入班级后,正如讲座上罗老师所说,他是个很“懒”的老师,而两位助教教老师则忙碌得仿佛被逼“疯”了一样,但我清楚,罗老师是为了快速提升助教上课能力,让班内新接触研学课程的老师们沉浸地体验这门课程中的“学生身份”,让我们知道课题研究主要依靠课题小组内部讨论决定。直到这时,我才真正明白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问题是由小组提出的,那么解决问题也理应依靠我们自己,而非依赖罗老师和助教老师,他们的角色仅仅是作为引导者与合作者为我们提供帮助。这也让我和其他老师意识到,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师,自身角色需要做出转变:只要课题不涉及国家严禁触碰的领域(如意识形态、宗教等),就是可以开展研究的课题。

培训时光总是短暂,第二天的日程安排是观摩孩子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让人惊叹——每个小组的研究内容都条理清晰,既有明确的研究目的,也包含具体的挑战方向。回到班级后,各位老师和我有着同样的感受,都认为孩子们的课题研究,比我们这些老师做的要好太多。大家也不禁感叹,当前固化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这或许正契合了春禾所倡导的理念“发现开放、独立、自信的自己”。

在分享环节,每位老师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培训内容也为我们这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师,提供了更系统、更具理论性与程序性的教学方法。我想,原本对研究性学习不了解、不会开展、不敢教授的老师们,此刻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反思与思考。

夜幕降临时,我和部分新训老师一同参加了由陈雪艳老师与吴慧老师主持的“新手老师”答疑解惑交流会,这两位老师都是研究性学习领域的资深专家。

此次交流会让我感触颇深,从“学生不愿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到 “如何引导孩子通过追问,实现从‘问题’到‘课题’的转化”,这些内容让我豁然开朗: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师必须转变身份,不能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学生,而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当学生无法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反思自身教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是否需要开展破冰活动,是否应提供案例进行讲解,或是带领孩子观察生活以寻找问题;当学生提出看似“匪夷所思”的问题时,作为研究性学习教师,要思考如何深入剖析问题,如何缩小问题范围,将其转化为合适的研究课题,同时切记不能否定学生的问题,也不能认为这些问题没有价值与意义,因为问题后续的发展与变化,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所以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任何疑问;当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专业困惑时,研究性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需在不挫伤学生兴趣的前提下,适时提供解决方案与信息渠道。毕竟,问题是学生提出的,课题一旦确立,后续的困难与困惑就需要学生小组共同解决,而非由研究性学习教师直接代劳,我们的职责只是提供资料渠道与解决思路,不会实地帮助孩子完成课题研究。

经过两天详细的讲解与指导,培训最后一天开展了简易版的结题答辩。各个班级的小组都进行了答辩 PPT 展示,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调查研究,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具有学科特色的学科学习类研究。虽然准备时间较短,但各个小组所展现出的群体智慧,在结题答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一班3组的课题 “如何将肥皂泡吹得更大”,是我目前看到的学科学习类课题中,运用控制变量法最为严谨的一个案例


 明晰方向


通过这三天研究性学习的跟班教学,我深刻明确了后续教培工作的开展方向,也知道了该如何与存在困惑的老师沟通。作为春禾教培组的一员,我需要积累更多入校听评课的经验,深入了解学校、教师、学生以及课堂中存在的痛点,同时思考自身该如何应对这些痛点,助力研究性学习在更多地区推广开来,让孩子们都能发现自己是 “开放、独立、自信的自己”。

注:文中提及的星河、思颖、建霞姐,都是春禾教培组工作人员;罗卫东、陈雪艳、吴慧老师都是春禾志愿者讲师。

( END )。

排版|宣传组

图文|陆国庆

审核|曹雅欣


返回列表

上一篇:ETS之声|被点亮的梦想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

相关文章

陆逊 | 教育教学生态的改变能带来什么?

陆逊 | 教育教学生态的改变能带来什么?

教育教学生态的改变能带来什么? 高考之后牵动所有考生家长神经的自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样牵动整个社会神经的则是各自关注的所谓优质高中的高考成绩单。近期上海市七宝中学又一绚丽的成绩单触动了大量...

陆逊 | 读刘坚教授分享的朋友圈有感

陆逊 | 读刘坚教授分享的朋友圈有感

前几天看了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发的一条朋友圈,并读了方方的“武汉日记正月二十一”,深有感触!方方:你的人道精神有没有让你去为他们着想(点击阅读原文)作者在文中呼吁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我们这...

小导师说 | 用自己的一小份坚持,让更多美好接踵发生

小导师说 | 用自己的一小份坚持,让更多美好接踵发生

小导师说# 新栏目来袭 # 讲好春禾故事  唱响春禾之声 “春禾小导师”是学校春禾社团的陪伴者,也是春禾公益最有活力的一群志愿者,是彰显春禾青春阳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平...

春小禾战“疫” | 宅家的春小禾之随笔分享篇(一)

春小禾战“疫” | 宅家的春小禾之随笔分享篇(一)

 我手写我心。疫情宅家,春小禾们写下了自己的经历,亦或是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阅读春小禾的随笔,倾听春小禾的心声。No.1贵州省普定县第一中学 刘爽转眼间,一个寒假过去了...

青春不迷茫 我的春禾情 | 春小禾投稿

青春不迷茫 我的春禾情 | 春小禾投稿

xià rì zhī gē ♫. ♪~♬..♩青春不迷茫我的春禾情紫云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  贺双情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学习,源于我在春禾认识的许多优秀的小伙伴们,他们各有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