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诺贝尔得从学校抓起——陆逊和他的思维创新教育

6年前 (2016-09-02) 阅读:
公益故事

大家都把老师比喻成辛勤园丁,但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去风景优美的地方,让我们自己去欣赏,而不是像园丁一样修剪掉我们每一个不听话的枝丫,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


2013年宁波六年级小学生瑶瑶在作为《园丁与导游》中这么写道。


稚嫩的心灵道出了简单而朴素的愿望,刻画了教育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的简单真理。


看到这篇文章的陆逊被点燃了。


知识需要思维与逻辑才会产出价值和意义。知识让人求实,逻辑让人求是。我们教育最大的作用就是把存储于书上的知识传输到人的大脑里,抽象一点讲就是存储介质的转移。而人的大脑有着无限的抽象运算能力,其神经网络蕴藏着无穷的思维潜能,然而在其发育生长的重要阶段(中小学),我们却只是用来存储那些随时可以获取的固化的知识,如同一部超级计算机只用了存储单元,而核心中央处理单元(CPU)却基本闲置。这是对上天赐予人类最大资源的极度浪费。


改变,就是现在。


 陆逊,是一名十二岁女孩的父亲,他对教育有着切身感受;
他从贵州大山里走来, 如今在上海与故乡之间不断出发和回归;
他曾是张江IT男、曾是企业家,正当年时转身公益;他是春禾公益的发起人;
他是九三学社社员。

在这个春夏之交,我们在浦东公益服务园见到了他。

阳光正好,陆逊穿着白衬衫,背着双肩包,目光炯炯,步履矫健。

坐定,陆逊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上海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如果缺失了思维创新教育,将会怎样?




思维—教育—创新的“逻辑悖论”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似乎一脉相承,面前的陆逊提出了的这个问题,都是对中国科学的关怀。始料未及,陆逊对科技的热切和深刻。


“在香烟的包装上印着‘吸烟有害健康’,为什么我们这里还要鼓励种植烟叶?”


“为什么在投入一定资源后有的地方发展迅速,而有的地方却非常缓慢?”

“我们这里留守儿童很多,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我们理解,但为什么有的家庭已经达到相当于小康水平,父母却依然离我们而去,把我们独自留在这里。”


陆逊说:“你能想象吗?这些问题是来自于中国最贫困山区的一所乡镇初级中学的学生!就是这样的提问让我非常惊艳,也是意料之中的惊喜。”


意料之中是因为研究性学习的第一重点就是要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而惊喜则来自于孩子们真实、清澈而深邃的思考。


“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孩子们研究与探索的兴趣;才能让那些固定的知识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实践中产生价值;才能唤醒孩子们求知的欲望,培育关注社会的责任心。这也是为什么春禾公益要致力于在中学推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春禾希望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下开一扇窗,让下一代孩子们能拥有一个相对开放、宽容、自主的思维空间。”



至此,一堂堂探究学习课程,一个个春禾学生社团,一场场主题分享活动,一张纸年轻激扬的面庞,一期期触碰未来的旅程,春禾就这样从梦想照进现实。

实际上,关于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与课程,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已经制定了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研究性学习》,这是我国中学唯一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也是唯一的一门重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可惜10多年来几乎被应试教育扼杀殆尽,春禾公益就是旨在推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落地、执行、推广。


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正是让同学们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与自然、社会和自我作真实的对话,从而唤醒他们的内在力量与潜能,让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和判断。





需要思维创新的教育体系做支撑
科创中心建设才具有可持续性

美国的TED讲坛是1984年开始的,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才有了现在的科技创新繁荣景象。中国呢?


“春禾要做的是改变土壤的国民教育”比如,目前所有的创新创业大赛都是结果导向的,首要考虑的是结果,而没有任何一个去评价思维与思考。而思维恰恰是一切创新创业的基础土壤,失去了赖以生根发芽的创新沃土,创新创业不就成了无缘之木、无米之炊?


试想,如果在上海打造出一个“中国版TED讲坛”,一个全国中学生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绽放的舞台,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赞赏孩子们为参与而做的努力,关注孩子们的过程体验与思维,而不是为结果和答案点赞。你理解了吗?春禾公益正在着力打造的ETS(探索、思考与分享)大会,就是为学生们创建一片天空,一片不是用结果来衡量的空间。在这里:


  • 我们鼓励每一位学生走上讲台,无论你讲的是什么!

  • 我们赞赏每一个独立的见解,无论是否获得认同!

  • 我们期盼每一双自信的眼神,无论是否获得掌声!


陆逊说,春禾希望借鉴美国TED 讲坛的经验与模式,打造一个中学生研究课题展示分享的专属平台,使之成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成果展现平台与认证服务机构。让获得推荐并登台分享的同学感受到成就、荣誉和机遇,让老师感受到认可,并成为老师和学生在课程中共同学习与探究的动力源泉与追求目标,从而唤起老师和学生的探索兴趣与研究热情,为课程在学校的落地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产生持续的拉动效应。



教育不只是为了培养人们简单地适应传统的世界,不应仅仅着眼于哪些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唤醒学生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去发现“开放、独立、自信”的自己!


陆逊说,春禾的目标不是选优,而是助推教育基础土壤和环境的改变。


期盼国民教育的平凡时代。




“公益也是依赖施舍的伟大”

公益的核心是理性的公益。公益不只是捐款、扶贫、赈灾,不只是针对绝对弱势的群体,公益是一个行业,授之以渔将会是永恒的话题。让公益成为一个行业,是陆逊的方向。


说到如何公益,很多人进入公益都有一个故事,陆逊也不例外: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那个夏天,一个由上海贵州商会主导实施的公益项目应运而生,来自贵州各地的40名留守儿童“相约上海看世博”活动圆满结束。作为商会的一员,陆逊全程参与了项目的策划协调、组织实施工作,这也是陆逊第一次踏进公益慈善之门。


完美的开局丰满了陆逊的公益理想,在2011年、2012年连续实施过程中,关于学生的筛选问题、安全问题、筹款问题、资金使用问题,对来沪学生有多少价值、对其他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等问题、质疑、争论此起彼伏。骨感的现实让陆逊开始思索什么是公益?公益与慈善有什么差别?如何理性地设计、有效地实施公益?于是,“春禾公益”应运而生。


而采访时,正值《慈善法》出台一个多月,这部经历长达10年调研和起草的慈善公益的基本法一经颁布就引来很多争议,看来,公益并不是一个讨喜的话题。


回顾那些年,因为叫“民办非企业单位”而引起的误解与尴尬:

“你们不是民办的吗,怎么用政府资金呢?”
“不是企业,那你们是什么?”
“你们就是做志愿活动吧?”
“你们不是非营利吗,怎么能收钱呢?
 “然而终究慈善法的出台,标志着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终结,而开启了社会服务机构的新时代。”这恰与陆逊,这位曾经的IT男深入骨髓的产品思维不谋而合。

我们经常看到各种“慈善公益筹款活动”,特别是与大众的体育休闲活动结合的筹款或宣传活动,往往在活动启动时搞得很热闹,活动结束后,到底做了些什么?有哪些受益人?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效益?导致社会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等这些却很少人关心。热衷于做喧嚣的活动,不愿意做详实、冷静的项目了解与分析;热衷于从事或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后自我心里的满足与平衡,却很难在立项之前做扎实、深入的调研,在项目实施之后做及时、严谨、持续的跟踪反馈。这是国内公益界专业性不足的一种典型表现。


 “参与或从事公益慈善,‘有效性’,是首要评估前提。缺少了这一前提,则一切爱心、一切投入,都是无的放矢,甚至可能产生很大的负作用,正如人们常说的好心办坏事。”


如何让公益的力量辐射到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孩子?

需要更多的精英加入,需要更多民间力量的合作。

也许是那些尚存于百分之二十人群心中的情怀,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个了不起又平凡的生命实践,让我们相信,潮水的方向终将改变。


原文出处: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作者:李俊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