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动态

机构动态

微课15 | 如何营造校园研学氛围

2年前 (2020-06-17) 阅读:

微课

6月11日晚,由春禾志愿讲师梁仁双老师带领,针对“如何营造校园研学氛围”进行了主题交流。




本期主讲嘉宾:梁仁双


安顺市第一高级中学





微课实录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微课视频



梁仁双:首先,非常感谢春禾搭建了这个平台,供一起大家交流学习;同时,感谢老师们的参与,让研学课程的推进实施有人有力。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内容,很多老师在自己学校的实施中,各有各的策略和方法,总的来说,都是为了让研学课程能够实实在在的开展起来,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非常欢迎大家将自己的经验拿出来一起分享。

郭鑫悦:营造氛围是最难的,教学的关键的、看不见的,但极其重要的步骤。可以类比于学校的文化建设了。

王建霞:说的极是,软性的东西,文化精神内核和灵魂,有了灵魂才有生命力。营造研学氛围,有哪些可供借鉴的、普适性的方法么? 

孙旭亮:研学氛围的形成非常重要,梁老师的方法也是非常好的,可以借鉴。

王建霞:请孙老师也聊一聊:1)于学校、老师和学生分别而言,为什么重要?2)从学校、教师两个层面来看,还有哪些比较好的方式方法?

孙旭亮:研学氛围的来源,首先是校长的观念,二是老师的参与,特别是研学老师的参与,二者之间校长观念重要,教师不计较得失干出成绩也非常重要。

欧维嘉:老师的付出配合管理层的绩效调整。

王建霞:所以,在学校这个生态系统中,校长、研学授课老师都很关键,如果两方面能同频共振,那是再好不过的;如果不能同频,那么先行的、积极主动的那一方就要足够坚定和执着,认定的事情,时间自会见证结果。

罗卫东:关键老师要像孙老师那样执着的热爱这一份事业,慢慢感染周围的老师、学生乃至领导,氛围也就慢慢的起来了。

欧维嘉:因为有了优秀课题成果,成绩太低了对不起之前付出的结果,学生会自行主动地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学科成绩,相互促进互补。

王建霞:一个点的进步带动其它点的进步,进而由点带面,进而系统良性循环。

梁仁双:欧老师所在的七宝中学的经验堪称全国楷模。


罗卫东:请问梁老师,你们学校那些整天刷题的学霸,是如何看待研究性学习与刷题时间的冲突?

梁仁双:罗老师的问题其实非常尖锐,往往也是很多学校的老师们担心的问题,认为用更多的时间做课题,就必然会影响学习成绩。但事实是,我们学校的很多学霸也是很多优秀课题的完成者。氛围营造的目的,是让更多还在埋头刷题的学生和老师们都参与进来。

王建霞:优秀的孩子,会很好地进行时间和任务管理,研学与学科学习肯定是相互促进的,“研学是学科学习的基础和延伸”。(详见春禾公众号文章“新课标下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如何开展”)



梁仁双:所以氛围营造,是为了让学生、老师和学校看到认真参与的孩子们和老师们的成长。

陆逊:非常赞同。

王建霞:(梁仁双)这个怎么说?

梁仁双:比如我们的学长分享、学弟学妹学习交流,可以让大家感受到:窗外事,事事不同;书中识,条条可用。就目前来说,如果研学氛围都能营造到七宝中学的程度,自然是极好的,但是更多的学校,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制度、理念等,都需要持续探索和积累。同时,只能借助现有的条件,先让大家看见努力参与者的收获。借用梦娜老师的话说:每一个人都需要被看见。作为研学课程的实施和参与者,首先要努力去让旁边的人看见。

陆逊:学生根据兴趣选择研究领域,不同研究领域有不同学科负责授课,学校考核各学科,是目前非常适合的课程设计模式。既保证了学生的兴趣自主性,又兼顾了学科的教师有效对应,而且能把课题研究有效传到至各学科,逐步成为各学科的有效延伸。

梁仁双:考评机制非常重要。

王建霞:七宝中学的高度,一般学校无法企及,但可以作为典范、作为指引。当不被别人看见时,自己要懂得看见自己。

欧维嘉:我们(七宝中学)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第一批甘于试错的老师是最值得尊敬的。

孙旭亮:研学想要开展好,让学生喜欢研学老师,认可研学老师,研学老师能给他们学科以外的活力,也是研学老师的需要加强自我锻炼的。

罗卫东:我一直认为只有优秀的老师才能上好研究性学习,因为这样的老师更懂学生。所以我们群里的都是优秀老师。

孙旭亮:研学的开拓者非常辛苦,也值得尊敬,开拓者要用自己的行为扭转校长的思维,让校长觉得这个项目对孩子、对学校都有很多变化,校长才会真正的支持,才会形成七宝中学的今天。

王建霞:开拓者一开始都是卓越的孤独行者,走着走着,路上的同伴就越来越多了。

孙旭亮:让学生喜欢自己很简单,就是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朋友,但是能做到的老师不多。

王建霞:个人觉得“初心”倒不一定是要让学生喜欢,而是“发心”地去爱每一个孩子,生命去影响生命。

梁仁双:自我欣赏是我们的必修课,目前来看,群内的老师们都是悦纳自己的好榜样。

王建霞:是每一个人都要持续修炼的事情,不悦纳自己,如何去爱别人?“将自己的杯子装满了,溢了出来,且能分享给别人”。

黄小燕:很多时候都感觉很无助哦,幸好有春禾在。

王建霞:春禾只不过是让各位老师“看见自己”,自己没有,外界再怎么使劲也没用啊。


梁仁双:今年强基计划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或许可以让我们看到上层导向会带来的转变。借着这个机会,老师们可以在学校举办一个培训会,分别对学生和老师来进行研学课程意义的传送。

王建霞:这也是因势利导、借东风好行船的、可行的具体做法。

梁仁双:不刻意强求机会,但也绝不轻易放弃任何机会。因势利导,恰恰是氛围营造水到渠成的好办法。

罗卫东:我理解的是,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让学生有兴趣去研究;也可以让有兴趣的老师先开始带着学生去做,慢慢养成氛围。



王建霞:回到今天的主题,具体有哪些有效的做法呢?

梁仁双:领导有理念,师生有共识,考评有保障。

王建霞:如何由下向上管理,让领导逐渐有理念?如何让师生达成共识,课堂教学出成果?如何细化考评,让研学氛围造起来?

孙旭亮:学科融合研学课程法,带领学科老师做基于学科的研究性活动,先把老师的兴趣调动起来,并带着老师做研学。

王建霞:案例?

孙旭亮:比如初中语文中有个单元是“我爱我家”,学生学习后,我就鼓励语文老师把这个做成研究性学习活动,结合当前的形式开展了“家风”研学主题活动,难度就降低了,和学科结合,一举两得。

梁仁双:当领导安排我们的老师在从事这个事情的时候,尽管各种条件可能还不成熟,也还没有保障的时候,我还是非常感谢我的一路坚持的同伴们。组织学科教学与研学结合的培训和尝试非常值得做。离开学科教学,单纯地强调研学的地位或者离开研学单纯强调学科教学的意义,都不符合课程发展和学校及学生发展的需要。

孙旭亮:比如,我现在开展的研学活动,有一部分副校长跟我说,想上研学课,但是不会上,我就告诉他们就按照你的学科来设计研学,让他觉得就是换一种思路上课,容易接受。我这里副校长上课的有遵义市第一初级中学、红花岗区第十四小学(2个副校长)、教导主任上课的有遵义市朝阳小学、红花岗区第十四小学、遵义市老城小学等等。

梁仁双:在老师这里,研学的学习成果有很多可以评比的平台,而老师评职称晋级等有辅导学生的要求。首先,老师们应该有“做不一定有收获,但不做肯定没有”的认识。



齐静:从课时安排和聘书制作这两方面来营造氛围,我曾经做过一点尝试与大家探讨一下。2001年的课标就要求研究性学习的课时为2一3节,但是根本不可能达到,能保证每周一节都可以了,如果能开连堂课,效果也会很好!2008年我们学校是开连堂两节课,而且是两周一次,效果非常好,因为研学需要时间讨论到位,思维能力才能容易提高,而且我们那时还让学生自己小组设计聘书,自己亲自去聘请除了我之外的其他指导老师,这样其他学科老师自然就加进来了。如何表达、如何设计,组内自己商量,但是聘书一定要求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猜到他们研究的主题,这既锻炼了同学们的创新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因为有聘书,加上孩子们热情的邀请,老师们也不好拒绝,所以也很用心地与同学们互动和指导,效果非常好,参与的老师也很多!我还要求同学们另外设计一个聘书给我,并进行评比和展示,孩子们非常积极也非常开心,这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提高了创新能力,还加强了小组内的团结协作,所以到最后的课题成果展示和答辩时,直接达到了他们综合能力展示的高潮,同时还促进了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效果非常好!

王建霞:这个好!可以借鉴。

齐静:校长们也被学生聘为指导老师,因为他们研究了学校的管理问题。这样的实施方式,让学生加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又参与了社会和大自然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孙旭亮:慢慢的影响了一些领导。

齐静:这只是2007到2008年的,后面两年也是一样的做法,到了2010年,几乎每个老师都参与过了。

梁仁双:钦佩齐老师一直积极参与并大力倡导。

齐静:因为深知研学的重要性,所以一直坚持。

孙旭亮:这是因为老师们看到了希望,没有希望,看到的是绝望,是不可能发展好的。

陈梁兴:常常很无奈的是学校年段的课程安排很紧凑,没有多余的课时,安排给研学。

梁仁双:坚持开课是一个好的开始,其他的可以一步一步慢慢来。

陈梁兴:如果按照贵州学校的做法,40分钟一堂课,一天白天有八节课,可我校的师资力量就不够了。

王建霞:可以考虑请所有学科老师参与研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梁仁双:严重超工作量可能也是一种常态@陈梁兴。

孙旭亮:这不是正常现象,正常现象应该是教师将研学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才能走出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的两张皮。

梁仁双:排得不是特别满时间的课时,可是研学活动实施的温床呢。

陈梁兴:我们这都是45分钟一节,没有学校肯第一个去改变课时时间。所以课程安排的紧,很难安排专门的时间做研学课,很无奈。你们那边学校的课时安排是很值得我们这里借鉴的。

齐静:课时有多少时间关系不大!

梁仁双:课外先从小范围内开始,慢慢扩大,借用孙老师前面的话:开拓者是伟大的,也是孤独的。

孙旭亮:研学老师要多看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用研学的课标解读学科课标,让他们发现教学最终的发展方向就是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的根本就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就研学思路。

罗卫东:这思路非常好,也实用,易操作。

孙旭亮:我今天去学校听课就听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老师们将他们的学科比如语文、数学、英语,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让老师觉得很想去尝试。

黄小燕:我们学校也有很多指导老师,但是真正用心的太少了。孙老师你必须要去影响一批像孙旭亮这样的教研员。

齐静:关键是要老师们认识研学的重要性,并愿意去尝试。

孙旭亮:这个需要老师自己支持,和学校关系不大,我的课堂我做主。

王建霞:对!要有自信才行,先做出来,反对的声音自然而然就慢慢消失了。

孙旭亮:研学老师本身就应该是独立、开放、自信的个体,如果研学老师达不到这样,说明研学老师知识结构短板多,需要补短板,拉长板。采用斜放水桶的办法。

陈梁兴:学校的研学氛围其实要靠大家。一要有热心的老师,二学校支持且给予一定的认定,这样才可激发大多数老师将学科与研学活动结合在教学中。

齐静:孙老师关键我们自己有了课堂就先用好,并能让其他老师羡慕,从而来跟从。

王建霞:凡事都需要一个过程,先去影响那一小拨愿意尝试、愿意改变的积极分子。

陈梁兴:说的没错,研学从开始都需要学校有一小拨的老师作为先行者和开拓者。

齐静:是的,学校支持会更好些!

王建霞:老师们也需要一个从传统学科老师向研学老师转化的过程,春禾一直在大家身边。

黄小燕:这个转化应该就是我们研学老师目前的责任和使命。

陈梁兴:学校如能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与研学环境,老师从事起来就轻松自由多了。

齐静:现在新一轮的课改要求很明确,学校要发展,校长思想要更新,老师们认识要改变,否则就会落后了,春禾项目是个好帮手。

黄小燕:要想把研学活动落实好,必须从上到下改变观念才行。

孙旭亮:大家回顾现在北京到贵州的送教、上海到贵州的送教,你会发现,人家送的语文、数学、英语其实都研究性学习,人家根本就不上我们现在的课,都是采用项目化学习的办法,推动学生主动参与,不知大家听过没有。这就是很好的例子。我遵义研究性学习名师工作室都有5-6个,都是我这里分家出去的。遵义的做法不是从上到下,是从下到上倒逼大家参与进来。

齐静:定势思维一般等着从上到下,而遵义用了逆向思维,从下到上倒逼大家参与进来。

梁仁双:大师引领,遍地开花。

齐静:研学其实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各学科通用,各行业通行,终身享用!



梁仁双:一砖之力砸出了一串串朱玉,实在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祝愿群里的老师们,在研学课程实施探索路上,独行可领略独行侠的豪迈,结伴行得互助的欢愉。

武嘉捷:深夜爬楼,悄悄复盘:

1)梦娜老师的话说:每一个人都需要被看见。对此,我的感悟:人的成长就是需要不断被认可,或者认同,进而获得成就感。这个过程是一个内驱动力,尤其在学习过程中。而学习的成就感获取周期相对长,而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另外一种成就感获取机制,让学生在另一个舞台上被看见,被关注,挖掘成长内驱动力;

2)除了强基计划还可以关注综合评价录取(江苏)、三位一体录取(浙江),这些均对综合素质评价提出了要求,而综合素质评价最好的落脚点在研究性学习;

3)孙老师提出营造氛围的方法:学科融合研学课程法,带领学科老师做基于学科的研究性活动,先把老师的兴趣调动起来,并带着老师做研学。对此,深表赞同,不要割裂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学科教学的最高层次。从单学科教学到学科内统整,再到跨学科教学,再到研究性学习;

4)孙老师说“研学老师本身就应该是独立、开放、自信的个体”,赞同,认识了很多研究性学习的老师,有情怀、敢创新,对教育有清晰的价值认知,这也是我们一直做这一块的兴奋点。





下期预告






主题: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二)

时间:6月18日(周四) 20:00-21:00

嘉宾:罗卫东(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




往期回顾

微课系列推送

微课14 | 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

微课13 |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一)

微课12 | 区分观点与感受——沟通原则

微课11 | 观点≠事实 ——沟通原则第一讲

微课10 | 学生对课题研究不感兴趣怎么办

微课9 |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原则

微课 | 研学常用研究方法——观察法

微课 | “开(立)题时老师应该关心什么”(三)

微课 | “开(立)题时老师应该关心什么”(二)

微课 | “开(立)题时老师应该关心什么”(一)

微课 | “为什么不宜把是否有意义或价值作为开(立)题的条件”

《研究性学习》在线交流研讨(二)

再提“拥抱变化”——春禾在线研学交流研讨之探索(一)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开放·独立·自信

http://www.spring.org.cn


整理:王建霞

排版:王时彩

审稿:刘红玲


我知道你  在看  哦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