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动态

机构动态

微课26 | 如何做选题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2年前 (2020-11-24) 阅读:

微课

11月4日晚20:00-22:00,春禾研究性学习交流群中,开展了第26期研学主题交流。主题为“做选题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王思人老师(贵州省实验中学)提出了本次交流问题。陆逊老师(春禾公益)作为交流嘉宾和大家一起展开了讨论。



图|本期交流嘉宾:陆逊

春禾公益


微课实录


王建霞:陆老师好!我今天看了王思人老师的教学设计,有点疑惑,想要请教:从教学设计来看,40分钟里要“提出问题”,再从问题到提炼出“课题”,会不会内容太多?

陆逊:是的,40分钟从提出问题到提炼出课题确实太短了,无法深入。很多问题也无法深入探讨。通常而言,提出问题后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探讨,这包括课堂上的探讨,也要包括课后的资料收集、背景学习。王思人老师,关于你做的开题课的“教学设计”有什么问题与疑惑?我们一起探讨。

王思人:因为是一节优质课比赛,要求是以“疫情”为主题开展选题。问题很多,首先是学习目标。关于选题阶段学习目标的设置,因为是一节优质课比赛,因此要有教学设计,在实际的教学中确实上不完。

陆逊:理解,时间上的限制。我想确认一个问题:你说的是学习目标(从学生角度),而不是教学目标(从老师教学角度),对吗?

王思人:是的,学习目标。

陆逊:我认为,研究性学习跟其他课不一样,就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而言不是在每一节上,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是在一个课题研究整体完成后实现的,而不是在每节课中实现的。

王思人: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研究性的教学设计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设计有异同?那我觉得我们是否可以去找不同,因为我觉得研究性学习是随意中的精心设计。比一般课要难上很多,比如选题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陆逊:是的,有明显的不同。其他学科课程的知识点虽然有先后次序,但基本上是独立存在,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下来的知识积累是在每节课中独立的知识点的累积。这个属于教学目标,而不是学习目标。一定要区分清楚你的角度!

安启龙:的确是教学目标,但我这节课目标就是选题要素,这也是我预设的学生学习目标。的确作为优质课来上我觉得蛮难。



安启龙:我觉得课中也能一定程度实现,如这节课可以聚焦选题的要素。那么这个作为一节课的目标是否也可?

王思人:一个课题整体完成后去看学习目标,那也应该分解到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环节。

陆逊:不同之处正在于此,课题研究是一个整体,从教学目标与任务来看可以分解为不同的阶段与模块,但是从学习目标来看,是一个整体。这也是这一门所能起到很多独特价值与意义的关键所在。当然你也可以强硬把整体切分开来,但那就不是研学课,不是课题研究了。你这个还是传统课程思维,而我们不断培训大家,所要转变的就是这种传统思维。

安启龙:我没有参与过系统培训,都是带比赛去了。但是一点愚见,我觉得并非全都要转变,也可以存留一些。如,选题要素,学生作为课题来探究可以设置传统教学与研学融合来实现,也应该可以吧?

王思人:陆老师能再详细说一下这种独特价值和意义吗?

陆逊:比如:你在教学设计中提到的审辩思维,这就往往不能在单独的一时、一刻、一点上进行教学与体验,而是在一个较长的过程与发展中去引导与体验产生的。再比如:这门课的核心目标是体验性、表现性,而不是教授性,也就是说很多知识点(选题要素、问卷设计技巧、课题名称要素等)都应该是让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去尝试体验,让同学们在项目提问/质疑/挑战中去完善,在实践后的总结反思中去自我生成,而不是我们老师们事前提炼好去教授给学生。

王思人:我确实是上完昨天的课之后,才恍然大悟,我昨天的课程更多是在教授。但我想老师也是应该有一些预设。

王建霞:我的理解是,可以细分出某个阶段/几节课的学习目标,但学生只有经历过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后才能评价,因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按部就班按照教学设计走,整个过程中不同学生之间有快慢差异,同一学生也有反复再修正的过程。

齐静:我同意王老师的说法。

王建霞:这里还是要明晰“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一节课(也可以是几节课)还是要有清楚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有计划有序进行,学习目标则不然。

陆逊:学习目标不应该分解成为单独一节课或某几节课去这样思考与设计,而应该是一个整体体验,我们想要预设的不是学习目标,而是体验场景或者说学习场景。学习目标就一个,在课题完成后自然会形成。教学目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分解。

王思人:似乎明白了一些 ,因为我始终觉得好像有一堵墙堵着,我想要提供场景,可是不知道怎么去提供,包括老师的引导语。

陆逊:我认为研学课实施的关键点在于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开放、宽容、自主的成长空间,一个相对安全、宽松的环境/场景,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活力。



安启龙:陆老师,关于这么一节比赛课,要求是在疫情背景下选题。您会如何设计教学?在我已有的知识和认知里,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大的关系。扩展来讲,咱们综合实践指导纲要提出的目标一定程度也是学习目标吧?

王思人:@安启龙 我也有这样的一个疑惑。

齐静:我从王思人老师标题来看,这节选题课只能是选题指导,可能无法在一节课上出最佳方案。

王思人:谢谢齐老师,标题肯定是有问题的,我的文本就是一个靶子,只是想以从准备到上完课,产生的疑惑,在此刻得到答疑解惑,形成新的认知。

王建霞:根据教学设计文本来看,有点“设计性”很强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优质课比赛的原因?我感觉研学课不需要这么多框架/问题的预设,课上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生成性”的。

陆逊:@王思人老师,你做的素材都很好,如果是我,我会让同学们看这些素材,然后让同学提出问题,一个小组的每个同学提一个,然后就问题进行交流,如同你的设计一样,引导同学们谈出各自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why),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重新定义这个问题。但并不急于提炼出课题,我会放到后面再提炼,根据问题讨论的过程与消耗的课时来定。至少不会在本节课上进行。

王思人:是的,李仕魁老师也一直在跟我说要给足够的情景,让学生自然而然生成知识,而不是我直接说出来。陆老师提到的引导,但我觉得引导是我的弱项,我想是不是很多老师也会有这个问题,那怎么引导?

安启龙:当然“纲要”是说一个周期,可能就是您指出的完成课题实践。

陆逊:对的,纲要提出的目标是一个周期的,你仔细看一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都是思维、理念、认知、价值观等层面上的,不是具体量化的知识点。这也是这门课区别于其他所有课程(没有教材)的根本原因。

王建霞:我的理解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这门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是具体的知识点,如果硬性地切割开来,就不称其为“目标”。

安启龙:我还是觉得不能绝对,虽然所有都可以探究生成,但所有都需要去探究吗?

陆逊:如果学生能通过亲身体验、探究、总结获得的知识点或经验提炼,我们为什么要教授给他们呢?如果仅仅是为了教学的时间效率,那可能就背离了我们教育的本心,教育是慢的艺术,就是要耐住寂寞、静待花开!



张旭梅:我觉得陆老师想强调的是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生自主探究,所以强调学生要通过实践习得各种知识技能经验等。这跟美国前些年倡导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观认识论一样,但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些事实性的材料知识老师其实是可以引导甚至直接教授的。这也就是每节课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王建霞:@张旭梅老师,请问您觉得哪些是“事实性的材料知识”?

张旭梅:比如在讲问卷设计的时候告知学生问卷分为封闭型问卷、开放型问卷、混合型问卷,每种问卷类型的特点适用场景等。那么这就给学生在进行问卷设计的过程中铺垫了一些基础知识。

王建霞:请问这些算是这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吗?学生在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的过程中真正要“习得”什么呢?

张旭梅:这不能说是一门课程的目标,只能说某节课的部分目标。在这节课上学生知道了问卷的类型及其常见的适用场景,那么他在进行后续问卷的设计过程中就可以酌情设计。

帅秋月:@张旭梅老师,我在做调查问卷设计教学时,也是先给基础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设计问题,展示,我听完先问其他学生有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自己再讲,讲了之后再让他们修改,学生听起来还是有收获的,不过用的时间也很感人,对老师的要求也高。

安启龙:个人同意张老师观点,探究和生成是绝大主体,但有的是可以融合多种教学教授达到的。毕竟在实际中,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全去探究。实际上这门课学生花在上面时间相对少。比如,选题要素,我可以小组讨论加上资料包学习。这也是我的教学目标,也是学习目标,不是完全讲授,一节课也可以实现。

陆逊:一个学生通过一个学年的课题研究过程,再反反复复地研究、探索、分享、被质疑、被提问、回答、再提问、再质疑、再学习、再思考、再分享……如此循环往复后所积累反思出来的“选题要素”,以及针对选题要素的思考,我想要比一节课做出来的要深刻得多,而且很可能会提出我们都没有想到的内容。如果我们在仓促的一节课中去完成这个学习目标,很可能就扼杀了很多潜在的可能性。

安启龙:的确,我慢慢去修炼O(∩_∩)O。一线老师的感受就是太难了。

王建霞:理解。我们都很容易陷入“时间”和“效率”的陷阱。

刘红:赞同陆老师。个人觉得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一个是迁移应用各学科知识,在自主探究体验中自主学习,所以需要等待。一个是单一学科体系知识的获得,尽管现在已经是“知识的重演”,但还是和研究性学习有本质的不同。




王思人:赞同陆老师的观点,因为我按照我教学设计上完课后,我突然意识到了一点,我其实已经在限制了他们的思维,但是当时是一节优质课的内容,当看到学生的总结跟我的预设一样时,我很高兴,并表扬了同学们,但今天我才意识到课堂上自己的喜悦不是看到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是看到学生按照预设说出了我想要的答案。

王建霞:画好圈,等着他们往里跳。

安启龙:@王思人老师,也不知道评委看到回答和您预设一样打分高,还是学生思维发散得分高。

王思人:自己的感受和评委的感受应该会有不同,最客观的是重看视频,看看有没有体验,有没有思考,有没有表达@安启龙。

王建霞:“体验”、“思考”、“表达”如何“被看到”,也值得探讨。

帅秋月:@王思人老师,优质课重视学生的生成性很需要勇气。

张旭梅:@帅秋月,是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王建霞:“优质课”这一说本身就是传统学科的话术和思维吧?

王思人:@帅秋月,研究性学习的生成性我觉得应该远远大于预设,所以我的PPT没有几页,我本来想就要三到四页。

帅秋月:@王建霞,是的,对老师来说就是课堂教学。我是觉得如果完全颠覆传统,大家不好接受,能不能先走一条中间道路,慢慢改,不然在实践中太难了。

王建霞:能够体会老师们的不容易 “先求有再求好”,课开起来了,学生全员做课题了,多少都有收获。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慢慢转变。

陆逊:我完全理解时间与效率的问题,所以我要再次申明,我说的内容不是针对所谓的优质课比赛,而是扎扎实实的研学课程而言。对于时间与效率问题,我们春禾在做的就是不断地影响推动各项目学校根据国家的要求开足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时,有了课时,就有了时间,剩下的效率就取决于老师的理念与认知了。



张旭梅: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能够独立自主解释苹果为什么掉下来那固然是大家所期望的,但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牛顿定律去做其他的研究不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素养嘛,就跟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要做文献综述一个道理。

陆逊:我在上海的一所初级中学亲自上过2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绝大部分是外来务工子女,关于你提到的问卷的若干基础知识我都不在课堂上教授,我只引导学生们关注设计问卷要解决什么问题,把问卷设计出来,我知道里面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不会去讲理论知识,而是通过鼓励同学们之间互相提问,以及我的引导式提问,让同学们自己对问卷进行调整。这一轮后仍然会有很多问题,这个时候我不会再提出,然后让孩子们去尝试发放问卷采集反馈,等问卷收集回来进行数据分析时再进行一轮提问与讨论,因为很多问题会反应到问卷反馈中,这是第二轮,孩子们通常会调整重做。在最后完成课题总结时,我再会引导孩子们进行反思,这是第三轮。这个时候我才会在同学们总结的基础上适时谈出一些理论性的概念。

张旭梅:陆老师的这种做法很好,通过学生先实践探究再来总结,值得我们学习。但是,还是认为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来习得。

陆逊:@张旭梅老师,你说的“站在巨人的肩上”的观点非常对,我非常赞同。但是如何站在这个巨人的肩上,研学课的方法不是在研学课堂上教授,而是如下:

    1. 让学生自主在课余去查阅资料获得。

    2. 在老师的指导下(告知书名、资料出处等)学生在课余去查阅资料获得。

    3. 让学生向相关学科老师请教,在研学课余或其他学科课程上认真学习获得。

    4. 让学生通过其他社会渠道学习获得。

以上几种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又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学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理解学科知识的作用与价值,从而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这也是为什么研究性学习扎扎实实开好的学校,学科成绩也不会差。我认为,国家课程这么多,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预设知识点的课本教学,全部关注的是过去经验的提炼和积累,要孩子去接受和理解。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也是国家课程,她的目标就是在上述之外留下一小片空间给孩子们,保留他们未来成长的可能性,因此研学关注的是未来的潜在可能,而不是现实知识。

张旭梅:陆老师,其实咱们的观点不矛盾,只是程度的问题。您强调从始至终所有的内容都要学生自主探究,我强调的是可以讲授一些知识点作为后续研究的铺垫,但并不是说课程就以知识点的传授为主了。希望在这条路上多向您学习,摸索出一条更好的路,谢谢陆老师耐心解答。



陆逊:还需要说明的是我之前跟王思人、安启龙老师聊的是学习目标,这和你说的传授一些基础知识(提供一些工具)是两个概念,我强调的是没有离散分割的学习目标,也就是说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取或传递的工具或知识点不是预设的学习目标,只是衍生的课程成果或效果。举两个例子:

1.自行车,设计初衷是用来骑行代步的,当然你也可以用来推。如果你问可不可以用来推行,那当然可以,但这不是设计初衷,正常情况下没人有会预设用自行车来推行500米或5公里。但你说会不会有推行的情况,当然有,比如上坡骑不上去的时候,驮着很重的东西不方便骑行的时候,但这些都是个别情况,不是设计或购买自行车的初衷。

2.有人投资研发芯片,目标可能有2种,一种主要是痴迷于科技研发,希望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另一种主要是为了赚钱,因为芯片行业现在很火。在芯片行业大大有利可图的时候,你可能看不出二者的差别,感觉挺好!但是当有更有利可图的业务出现或芯片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前者会坚持,而后者就很可能会改弦更张。

张旭梅:您说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两个概念,但是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对应的呀,不然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教学?所以不能说一个研究性学习在平时零散的课堂上就没有学习目标,只在最后才体现出学习目标。而老师只有基于每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才能一步步有计划地推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然如果只让学生去做研究,那么怎么做?做什么?怎么监控?等一系列的问题就会出现,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也不会顺利开展。而教师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对上述问题的解决难道不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吗?那么有了教学目标就对应有学习目标。

陆逊:@张旭梅老师,慢慢体会与理解。

张旭梅:感谢陆老师及春禾提供的这个开放与包容的平台,才敢这么表达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也多向各位老师们学习。

王建霞:谢谢张老师的坦诚,我们一起摸索。



王建霞:老师们有言犹未尽的感觉,今天差不多就到这里了,再次感谢思人老师的积极参与。谢谢陆老师的支持。

安启龙:感谢感谢!成长的机会,交流的平台。个人观点一定程度保留,也更多视角看问题。

王思人:谢谢陆老师、各位老师的分享!理想和现实有差距,实际的教学困难重重,但教学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有意义,也是老师的体验和成长!




下期预告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查重并撰写查新报告”

嘉宾:罗卫东(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

主题: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查重并撰写查新报告

      --问题提出:梁仁双老师(贵州省安顺市第一高级中学)

时间:11月18日晚 周三晚20:00~21:00



往期回顾


微课系列推送


·微课 25 | 如何做选题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微课 24 | 学生自己选不出课题怎么办

·微课23 | 如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

·微课22 | 如何激发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

·微课21 | 情景创设及操作方法

·微课20 | 为人师如何爱自己

·微课19 | 问卷设计的步骤 

·微课18 | 怎么选题(选题的渠道)

·微课17 | 工程类课题研究怎么开展

·微课16 |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二)

·微课15 | 如何营造校园研学氛围

·微课14 | 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

·微课13 |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一)

·微课12 | 区分观点与感受——沟通原则

·微课11 | 观点≠事实 ——沟通原则第一讲

·微课10 | 学生对课题研究不感兴趣怎么办

·微课9 |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原则

·微课 | 研学常用研究方法——观察法

·微课 | “开(立)题时老师应该关心什么”(三)

·微课 | “开(立)题时老师应该关心什么”(二)

·微课 | “开(立)题时老师应该关心什么”(一)

·微课 | “为什么不宜把是否有意义或价值作为开(立)题的条件”

·《研究性学习》在线交流研讨(二)

·再提“拥抱变化”——春禾在线研学交流研讨之探索(一)




整理|姜茹婷

排版|王俊骊

审核 | 刘红玲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