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动态

机构动态

春禾示范校成长记 | 遵义十七中(一)

2年前 (2020-06-30) 阅读:


2018年下半年,遵义十七中经遵义市红花岗区教师培训教研中心孙旭亮老师引荐,加入春禾启梦计划。

2019年619日,我和陆逊老师去遵义十七中第一次走访,拜访了周杜刚校长、分管教学的宋杰副校长、校长助理吕德林老师和春禾社团指导老师李娅丹、钱芳和梅娜等老师。
这所完中原来是遵义钢绳厂子弟中学,在校学生2000多名,教职工124位,位于厂区的家属住宅区、教学楼、校舍等硬件条件比较陈旧。学校受限于硬件条件,学校专注于“软件”建设,打造特色课程,正在积极申报“贵州省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支持计划”。学校是遵义市STEM科创教育培育计划试点学校,校方认为春禾项目与STEM课程有共通之处,将春禾社团活动课与STEM课程结合,命名为“春·STEM”课程。


当时校领导对研学课程了解不多,但认为对学校、师生有益,想以研学课程建设为载体推动学校的发展,初期目标是申请特色高中,长期目标是改变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开始着手安排下学期开课、挑选课任老师等事宜。
经过这次走访交流,我们向校领导和老师们澄清了大家对研学这门课程的基本认知:
综合实践活动/研学课程不是春禾要求学校开设的兴趣课,是国家要求开设的必修课;
学生课题研究要依托于研学课程落地,课任老师与课题指导老师的分工与协作关系;
研学课程没有固定教材,学生课题选择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等。


2020年529日,陆逊和孙旭亮老师再次走访学校,了解到学校2019年已经成为贵州省教育厅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支持计划项目中的一员,三年后考评合格将成为综合实践特色学校,享受三类省级示范校待遇。


学校希望通过综合实践特色教学尝试带动学校发展,从校领导到项目负责老师,各个层面都非常积极,全校初一、初二、高一、高二每个班每周安排了2节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课程。此外,有30多位各学科老师组成了综合实践教研组,教授研学课程,平均每个班级1位老师。但是,课程设置与安排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至今,各位研学授课老师还比较迷茫,不知道该门课程如何上。
学校急需教师培训,希望春禾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陆逊老师建议学校可以有效地把春禾资源与贵州省综合实践特色学校培育计划资源结合起来,相互借力相互促进,并决定在观摩6月15-16日的校级ETS大会期间,给综合实践教研组的老师们做一次深度培训,一并深入调研评估学校是否有意愿、是否合适参加春禾示范校成长计划。
6月14日,综合实践教研组35位老师体验式培训,内容聚焦于研学授课老师或学生课题指导老师应知应会的课题研究基本流程和启发式提问这一核心引导技能。


全程旁观培训过程中老师们分享、交流、相互提问时呈现出来的思维惯性和思考轨迹,深感一个人要改变固有的思想,改变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谈何容易?!
对于成年人而言,获得底层思维的进步与成长不是容易事。就技能层面而言,如何尽快让改变发生?
唯有训(培训)、练(教学实践),再培训、再教学实践,每次一小步、一次一粒沙,在教学中持续改进。


6月15日上午与校领导交流、下午观摩校级ETS大会、夜晚与全体研学授课老师交流研讨。




6月16日上午对近百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研学通识讲座,下午与负责教学的宋杰副校长对三年课程实施方案进行深入研讨,并抽空观摩校级ETS大会。除了这些,还有培训前的方案沟通与设计、培训期间穿插的与项目负责老师和春禾社团执委的非正式交流。


这是截至目前,春禾在一所学校集中投入时间和心力最多的研学师资培训和课程实施策略咨询服务。
曾经面对你们提供这么多这么专业的服务,真的不收费吗?现在不收费,以后是不是会收费?的疑问/潜台词,我之前心里很难平静,现在更能淡然面对。
当前社会规则下,春禾人能有底气有坚持,让人觉得奇怪,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为何春禾愿意在一所学校投入这么多?
各项工作推进过程中,双方越来越确定遵义十七中想要走的方向,跟春禾想要做的示范校成长计划内涵一致,学校急缺的研学教师培训和课程建设规划,正好是春禾专业所长。
目标一致,在共同前进的过程中对老师和孩子们有益,我们就义无反顾、毫无保留。
无问西东,为了这面旗帜下那些孩子们纯净如水的眼神,都是值得。



【春禾示范校成长计划】

春禾从2019年年初启动示范校成长计划,经过第一批5所参与学校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收获的更多是经验。通过这次遵义十七中的入校深度培训和年后集中走访,关于如何将一所学校建设成研究型中学、研究性学习这门国家要求必修的课程如何在学校真实有效落地,我们有了新的思考,并迭代升级了课程实施方案。后续参与春禾示范校成长计划的学校,需要在1~3年时间内实现“课表有课、实际有课,所有学生课题有人指导且能有效完成”。具体实施上,需达成以下七项要求:
1. 在正课课表中安排课时。
其一,有固定的正课课时,确保不同课题小组之间有相互提问、交流、讨论和分享的时间,学生之间相对平等的思维碰撞,更利于引发他们自己的深入思考,而不是被有“先见之明”老师“指正”。其二,只有把研究性学习课程正式编排进课程表,其边缘化的课程地位才能得以纠正,为其正名,才能统一全校师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重视。
2. 有研学课程教研组及专职负责人。
为统筹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开发、管理和具体实施,需成立独立的研学课程教研组,并明确其负责人。从启动课程规划,到协助推动各项举措的落地与持续完善,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上,要在校内起到“引领改变”的带头作用。
3. 每个学生完成课题研究全流程,提交课题研究报告,并合格。
“完成课题研究全流程、提交研究报告并合格”,是研学这门必修课程的刚性考核要求,性质等同于其它必修科目,考核不合格必须重修,重修不合格,不发毕业证书。这种将研学与其他学科一视同仁的政策规定,要让师生和家长认识到,研学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严肃性和正统性,任何学生不能以任何借口不参加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师生对这门课程的不重视和家长对学生做课题研究的阻挠,解决任课老师“学生到最后完不成课题,我也没办法”的困扰。
4. 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课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经验性、实践性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经历和动手实践,“自主实践”是这门课程的基本规定。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或在课题资源库中学生自己选择的。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更容易有内在的动机和自信心,并能体验到这种学习对他们个人的现实意义。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即使遇到困难,也更容易克服和坚持,这对孩子的毅力也是一种锻炼和培养。这也体现出研学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特点:这是一门兴趣驱动、关注真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课程。
5. 确保每个课题有指导老师,每位老师指导课题数量适中。
学生课题研究过程,需要老师的及时有效引导,没有指导老师,学生的课题研究就容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在长达一个学年的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就容易放弃。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防止研究性学习课程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每位指导老师要完成自己的学科教学任务,能投入在学生课题指导上的时间精力也有限,为确保有效指导,指导的课题数量也要适中,建议不超过3个,这样较能确保指导老师与每个学生课题组的定期、有效沟通交流活动。
6. 对学生课题研究成果有考评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开题评审、结题答辩和教师教学评估。
课程开展后,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需要有评价,老师的教学成效需要有评估。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评价不同于传统学科考试,评价的过程与学生课题研究过程同步发生,评价让师生有总结、有反思,评价的过程也是为了完善课程教学的过程。
7. 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学融合,根据学生研究领域分班走班。
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的课题研究领域/方向,将原自然班打散,重新分成研学课程班级。所有学科教研组参与其对应研学课程班级的授课和学生课题指导,这样一方面能解决学生课题指导专业对口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可以确保每个学生课题都有指导老师。另外,因为班级授课老师和学生课题指导老师是同一个教研组的,相互之间更便于交流沟通学生情况,更容易配合、形成合力,让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课题活动指导尽可能无缝对接,顺利推进学生课题研究的指导过程。



--  END  --

文字/照片:王建霞
编辑/排版:刘红玲







让研究成为一种习惯


春禾公益
发现开放、独立、自信的自己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